​ 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应注意

居士:师父,我想依止您学习佛法,请您慈悲接受? 答:山僧年轻人微,未广学问,业障深重,修学无果,难为依止,请另寻他去。 居士:师父,我大概了解过您了,您是天台山的,您的一些论文我看过,您就慈悲一下吧。 答:你参阅多少经论,见我多少文字,就了解了,生死事大,善知识乃成佛之根本,不可如此随意也。吾亦不知现代哪位菩萨住世,哪位祖师接物,故难于为人推举,你还是去祈求佛菩萨吧。 居士:师父,我是真心求道,佛门不是讲缘分吗?我也祈求观世音菩萨了。 答:吾曾殷切劝导随山僧学法之有缘信徒,当仔细考察,寻找经论中所讲,善知识之标准要求,看看能否如法如律,符合其标准。或最好直接依止随学诸如印光法师文钞,虚云老和尚语录,谛闲法师文集等,通俗易懂,方方面面皆有阐述之古来大德之遗著最为稳靠。若久久熟玩文钞等文,老实一心求生净土,佛道定可速成也。然若有发广大心,求道心切,欲弘佛法者,亦可单独求得传承依止。正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故我今教汝如法依止之理,亦可防止三种弊端也,一为防后学之人,盲目效仿,不加抉择,而入偏邪。二防有人夜郎自大,好为人师,不通教理,蛊惑人心。三为法付有缘,传灯护教,不废行持,不滥宗教。 居士:阿弥陀佛,愿意遵照师父所教的修学。 答:欲寻依止者须知:众生根机千差万别,行人法缘各有不同。若有依止者,当依善知识用心学习,然切不可有唯有我师高,他师皆下品之心态,更不可抑他扬己,向人偏赞吹嘘自宗之高妙。须知善知识者,除根本依止外,非止一师,只要持戒清净,(不犯四根本,深明开遮持犯,谦卑有德,非邪命养活者)具正知见,(若未开悟,则不妄称得道开悟,依经论而善解,除精通本宗外,又学五宗八派,不自赞毁他者)发大悲心,(杜绝名利,不求自身安乐,以苦为师,愿利他人者)则皆可为吾等教授善知识,皆可参学也。假若无有依止者,切莫盲目寻求依止,或只听闻三两句之“高妙”见解,只见识几次举手投足之“威仪洒脱”,即发心依止。行人应当仔细抉择,谨慎而为,或求诸佛菩萨加持,至诚祈求也,何以然?正如佛所教导阿难所示,善知识乃化导见佛之全部因缘也。故若稍有不慎,必当去佛远矣,或因见解不真而谤正法輪,非但于己无益,后必因此堕落,害人害己矣。正如古德所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朝错路也。若深明此理,则佛法传承当不滥也,汝若详加深思,惟愿随学,后再议依止之事。若成依止,汝当行弟子礼,随师发愿、依教奉行、严于律己、敦伦尽分、老实修学、自利利人也。若不成依止,汝亦勿烦恼,当好好依止祖师经论修学,因人之法缘各别,虽未成一家师徒之名,汝亦可随心修学也。 居士:感恩法师!至诚顶礼!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三宝”简述

三宝者,佛法僧也。若论出现之次第,则为先佛,后法,后僧。然缘何立名为宝耶?因佛出世,百千万亿劫难得值遇。有佛出世曰光明劫,无佛出世则名暗劫。二者比较,如《俱舍论》所云:“过去的现喜大劫是个明劫,有三万三千佛出世。此明劫过了以后,出现一百个暗劫。后于具圆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随即又有一百个边鄙劫。其后具贤劫中,有八十四俱胝佛出世。在此之后又有五百暗劫。接着在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其后又出现七百暗劫。随之具喜劫中,有六万佛出世。”总而算之,则仅有五个明劫,暗劫则有一千四百个,故佛难值遇。然有佛出世时我却沉沦,轮转六趣不见佛身,不闻佛教。或盲聋喑哑,或生恶道中。故佛甚难值遇,因此立名为宝。意乃指佛法僧者如世间如意宝珠甚难得也。此即约稀有义而立名为宝。世宝贫穷所无,三宝薄福不遇。进而又有五义,立此名也。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秽,三宝绝离诸漏。三势力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四庄严义,世宝严身令好,三宝能严法身。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六不改义,世宝炼磨不变,三宝八法不动也。 佛住世时,所讲之教名为法。所诠之理名为法。此法者乃世间真实之理。乃明了真实相之方便法门也。 又依佛出家,授具足戒,具众威仪,清净和合之众,乃名为僧。又僧者,有圣贤僧、凡夫僧之别。圣贤僧者,诸如修行证果之圣人,罗汉菩萨是。凡夫僧者,乃依佛出家之博地凡夫,四人以上者为僧众也。此皆为传佛教化之弟子。僧者为印度话,此翻为和合众,故四人以上乃可称僧。 若佛在世时,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佛陀日常所说之四谛、六度、十二因缘等法为法宝;依佛出家的罗汉、声闻僧为僧宝,为世间之“化相三宝”。自佛入灭后,弟子集结之经书言教,乃至大殿内金银铜铁之佛像和僧人和尚为“住持三宝”。又此三宝之意义,人人具足,皆可觉悟、皆可正行、皆可和合,故一体具足,为人人本具之“自性三宝”。 又“佛”者,亦乃梵语,全称“佛陀耶”。华言觉者,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人。可令一切有情觉悟,得一切种智;对世间一切万物生起,人之因果罪福,乃至宇宙人生之真理无不明了;法为正义,所行无碍、通达真理、令人不邪,对世间技艺,出世间之种种神通三昧,无不自在任用;僧为净义,清净无染、和合不乖,令人统领大众,使一切人天、鬼神,无不信服归仰。 然欲返本归源,证此本具之正觉清净自在、无量功德之身,则必先皈依投靠外之三宝,进而开发自性之三宝。故若欲成佛,觉行圆满,究竟离苦得乐,则必皈依三宝。皈依有如儿时需母、行则需足,为吾等法身慧命之真实依靠。又自性三宝,乃吾等日用迷失之物。故吾等反投自心,为所依靠。 其欲皈依者,千里之内应寻一出家僧人,为做证明,说三皈依文。内心至诚发愿,在师前合掌口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若实无出家僧者,当自于佛前或于清净处,口念称言,身心皈依也。有人曰心皈依即可,何必搞个仪式。答曰:此乃不真切语,身心不一之体现。此实乃心有所忌,自欺欺人。此虽则仅为仪式,然如人饮水,但想不能解渴,必须因想而取,取来畅饮方可解渴。故欲皈依者,必须内心发起、口称身行,方为真正皈依三宝之弟子。修行成佛之路,亦乃皈依三宝之过程。中间再进趣受戒、灌顶,以作乘船划桨之助力,则其功勋,又甚难测也。然若论其本,则只为悟入法界之究竟真理;成就诸佛之一切种智;显现本有之无量功德,自在任运也。 2013癸巳年三月 ——《佛教启蒙钞》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山林佛教”在这个时代还需要吗?

问:“山林佛教”在这个时代还需要吗? 答:山林佛教不能取消,因为初学人多散、攀缘故,世俗弘法不能缺少,因为佛教慈悲济世、接引众生故。弘法利生,除了互联网这个利器外,也要注重现现实生活中的弘法方式。一部分好乐静修的出家人、居士等,可以住在庙里,或到山上清静地,而有些寺院,或者一部分有能力、有因缘的修行人,可以在城里、社区里开设弘法中心,到时候可以定期延请僧宝去应供、讲法;城里的各众弟子,也要定期去寺庙清净熏修,这样的修证弘法体系,才是最好的。否则若是要求所有的僧宝,都太涉世的话,那山林禅修的实证氛围必然会减弱,要所有的居士都住到山上去修行,那也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四众弟子各自的优势,主伴相依,弘修结合,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样才是最好的。 弘扬佛法,佛子有责,随喜转载,小事大德。 请关注本讲堂公众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平安夜”释义

皈依法,正而不迷。 短文引自雪相法师语录: “今日诸多人祝我平安夜快乐!吾忖量其义,平者不起是非,安者随顺法性,夜者隐蔽功德,能如此者,即可快得安乐!善友甚是慈悲啊,时时良言勖勉。真诚感恩善知识提醒,令我如理修行!吾亦祝愿一切善恶知识、法界众生,平安夜快乐!” 2014甲午年冬月 弘扬佛法,佛子有责,随喜转载,小事大德。 请关注本讲堂公众号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是菩萨有心伤害恶人吗?

师父吉祥。这篇您昨天的文章 弟子对这里的折服和降魔有点疑惑。苏东坡的“两家都没事”我也不认同,因果是铁律。但对于“还著于本人”这句的理解。读《罗云忍辱经》等佛经,感觉佛与弟子在碰到加害他们时并没有刻意去令其折服和降服,令加害者畏惧。只是自然的害人者没有好下场。我的理解是害人者下场凄惨佛和弟子并没有做意,因果使然。这种理解对不对? 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表菩萨权实二智,究竟圆满,自行化他,折摄相彰。实是高标佛德,妙用无方。故蕅益大师斥责苏东坡云:“见识单浅,未知折摄之妙”。然此说亦不意味着是菩萨故意伤害恶人,这其实是他自己作恶向佛,受斯果报。又缘何恶心害于念菩萨号者,名向佛耶?实是因为祈祷者,由于事急境迫,故念菩萨名号之心至诚恳切如救头燃,一念相应一念佛,自心如金刚宝一般,不可破坏。故做恶者,恶心刀杖,向于金刚宝,则必受其伤。又如乞丐投靠帝主,余人所不能害,若恶心害之者,则必遭王难。又如经中所云,恶象狂奔向佛,佛陀自然张手,狂象则见如来指头现五头金毛狮子,惊怖自伤,此实非如来有心杀伐,乃是佛陀慈善根力之无作妙用也。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死”游地狱,活后发誓奉佛,世代诵经修福

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官府征召不去就职。精心钻研典籍,在乡党中闻名,年龄三十五岁。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半夜,忽然心痛而死,心上稍温,身体能屈能伸,尸体放了十天突然喘气声象雷鸣一样从咽喉中发出。眼睛睁开,要水喝,喝完就起来了。他说他刚死的时候,有两个乘黄马的人,两个兵士跟着,只是说要抓他去。两个人就扶着赵泰的胳膊向东走,不知走了几里,便看见一座大城。城高大雄伟庄严。从城的西门进去。看见官府的房舍,有两重黑门,几十间房屋。男女有五六十人。主官穿着黑色的单衣,把赵泰的名排在第三十上。等一会被叫进去。官员面向西坐着,核对姓名。又从南面进入黑门。一人穿着深红色的衣服,坐在大堂下,按顺序喊名,问活着时干过什么,有什么罪过,建立那些功德,作了哪些好事。说的人各个都说的不同。主管说允许你们陈述。往常派六师督录使者,在人间,记载各自所作的善行恶事,来检查验证。人死有三条险恶的路,以杀生酬神祭祀最重。应当对信佛遵守僧之五戒十善者,广发善心,生在福中,安稳而无为。赵泰答道自己一点也没做什么恶事。讯问完之后,就让他做水官监作吏,统帅一千多人,往江岸上运沙筑堤,他们整天劳苦而悲伤。后悔自己在世时没做善事,现在落到这种地步。以后又转为水官都督,总管牢狱中的事,送给他一匹马,到东面地狱去巡视。又到泥犁地狱,有男子六千多人,有火树,周围五十多步,高千丈,四边都有剑,树上着火,从顶上落下一十一五的人落到火剑上,穿透了他的身体。并说:“这些人咒骂犯罪,抢夺别人的财物,伤害良善。”赵泰看见父母和一个弟弟也在这狱中哭泣,又看见两个人拿来文书,下令给狱吏,说有三个人,他家供佛,因在寺中悬挂旗子虔诚烧香,念法华经的咒语,免除他们生时的罪过。就走出福舍,已看见还是穿着平常的衣服,又到了一门,据说是开光大殿,有三重黑门,都是白壁红柱。这三个人就进去了。看见一大殿,珍宝映日,堂前有两个狮子,并排趴在那驼着金玉床,说是叫狮子之座。又看见一个大人身高一丈多,满面金色,脖子上有日光,坐在这个床上。站立侍候的和尚很多,周围的人叫他真人菩萨。看到泰山府君来拜礼,赵泰问官吏他是什么人,官吏说:“这是名佛,天上天下解救人的法师。”于是就听到佛说:“现在想要度这些恶道上的人和那些地狱的人都出去。”时辰一到,就有一万九千多人,一下子出去了,地狱便空了。又看见喊十个人,应当升上天,有车马迎接他们,于是他们升空而去。又看见一城,吏说:周围有二百多里,名叫受变形城。”又说:“从来不学道法,而地狱考查已经完毕的人,应当到这座城,重新听从安排。于是进入北门,看见几千几百间土房子,中间有个大瓦房,宽五十多步。下面有五百多个官吏,对录人名,作好事坏事的情况。摆在面前的是变身形的路。于是就跟着他去的地方走。杀人的说是当做蜉蝣虫,早上生晚上死。若变成人,常常是短命的。偷盗的变作猪羊,杀了肉让人尝。淫逸的人变作鹄鹜蛇身。坏人的人变作鸱鴸、鸺鹠,讨厌它们的声音,人听到都诅咒让它们死。抵债的作驴马牛鱼鳖之类。大屋子下面有地房朝向北面,一门朝南。叫他跟着从北门进去,又从南门走出来的,都变身形为鸟兽。又看见一城,纵横百里,那里居的人安居乐业,说:“在世时不作恶事,也不做好事,应当在鬼住的地方度过一千年,才能出去变成人。又看见一城,宽有五千余步,名叫地中,惩罚被贬谪的人,不能忍受痛苦。男女有五六万,都是裸体没有穿衣服。饥饿困乏互相搀扶,看见赵泰叩头啼哭。赵泰巡查完毕回来。主管的人问:“地狱的法律如何,你没罪,所以让你作水官都督,不然就和狱中的人没有什么不同的。”赵泰问人在世上以什么为乐事呢?主管的人说:“唯独信奉佛教做佛的弟子。精心念经不违犯佛教的禁戒为乐事。”又问:“没奉佛教时,罪恶如山;现在信奉佛法,他的罪过能解除吗?”回答说:“都能解除。”主管的人又召都录使者,问赵泰什么原因死的。使者打开滕检年纪的册子,说:“算寿命还有三十年,意外地被恶鬼所缠,现在打发他回家。”从此大大小小都发誓信奉佛教,从祖辈到子弟,都悬挂幡葢,诵读法华经作福事。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空”非顽空,非断灭空

善信:佛门讲四大皆空,什么都空了,那啥都不用做了吗? 师父:我们说的空,并不是顽空,顽空就是执着这个空性,什么也不干了,以为这就是清净,这就是解脱了。也不是以把某个东西消灭为空,这个叫断灭空,不是佛门所讲的空。而我们说的空,是缘起性空,打一个比喻,比如这个房子,这是因缘假和而来的,如果单独拿一个窗户,我们不能叫它房子,单独拿一扇门、一块砖、一张瓦,我们都不能说它是个房子,但是这个房子又离不开这些东西,所以从性质上来讲,这个房子只是一个众缘和合而来,只是个假名字而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叫它是空的,我们把这种观法叫析空观。若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都是成、住、坏、空的,这个房子造出来,住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坏掉,再到最后就消失了,这个是无常观。不光一切事物,乃至所有的花草树木、人情世故、爱恨情仇、乃至整个宇宙万物,都可以用析空观和无常观来观照。所有的事物、事业、财富也都是缘起性空的,也是无常的,一切的生命,都是四大假和,缘起性空的,也都是生、老、病、死,无常的,包括我们日常所起的念头都是因缘假和的。这个可能大家不好理解,这么小的一个念头,变化这么迅速,怎么去观照?很简单,我给你打一个比喻你就明白了,比如当一个人口渴了的时候,见到自己爱吃的西瓜,生起了一个想吃一块西瓜的念头,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口渴是因,西瓜是缘,想吃的念头就是因缘假和的,是空的,怎么讲呢?这个念头是缺了哪个条件也不行的,例如不口渴见了也不想吃,不爱吃西瓜见了也不想吃,只口渴却看到一杯茶,也不会生起想吃西瓜的念头来,所以这个念头也是在各种因缘下产生的,所以我们说他是空的。触类旁通,所有的贪爱、嗔恨的念头也都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的,也都是生、成、异、灭变化无常的,这样我们时时观照这个世间,就可以了解,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感情,都是因缘假和而来,也都是无常变幻的,没有一个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经常起观照的话,渐渐地我们的执着越来越轻,烦恼就会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清净了。进而我们应该从空出假,再发起无我利人的菩提心来。知道这一切虽然是缘起性空,无常变化的,但是我们的真如佛性,还有我们的法身,是微妙庄严,清净自在的。所以我们还要好好学习佛法,觉悟人生,觉悟佛陀的万德庄严,究竟圆满,这是我们人人本具的。只要我们按照佛陀说的去做,我们都可以成佛,到那时才会超越一切人我,二死永亡,永远不会再苦了。 善信:我觉得出家真是不可思议,一般人很难做到。 师父:出家者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一般人,即便家庭不是很好的,让他舍弃他都不肯舍弃,他还在想,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还要过我的生活。而真正想要出家的话,那真是不容易的,他要舍弃世俗的家,一个人去修道,在其中要经历很多苦闷,孤独等等。你看我们现在聊得再好,等你们走了,我就是孤家寡人。当你生病的时候,所有的世间人都有父母去问候,而出家人是无人问津的,最多几个和尚来问问你,噢,你生病啦,那好好养着,然后就走了。这些都需要出家人自己去承受的。 善信:原来对你们来说,也有孤独的一面。等我退休了的话,我想我也能静下来。我目前活在社会上还是要养家糊口的,还是要面对现实,佛门的那种空好像离我还比较遥远。 师父:虽然是这样,但是你还要明白两点,第一,出家人如果没有修为的话,那叫孤独,如果有修为的话,那叫享受清净,就像中国古人讲的“享清福”。第二,我们这个空,并不是没有对境的空,即使很多事需要我去做,我要面对所有家庭琐事,我也能面对这些而不起颠倒,不去执着,这才叫空,并不是我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什么都不干了叫空。这个空没有力量,当任何一个境界现前时,你还会起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定力或者意志力薄弱的话,那最好修道的地方就是深山老林,比如一开始修行的人,还是只在路上,那就一定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最好是深山里的伽蓝寺庙等,那样可以安心,没有太多的杂缘。而对于一位智慧和定力具足的菩萨来说,那到哪里也都无所谓了。但是你要知道,高僧传记里很多开悟得道的祖师大德,当被人要请出山来弘扬佛法的时候,大都是自愧道力不圆满,从而幽居用功,长养圣胎。所以对于初心办道的凡夫来说,唯有远离喧嚣,远离聚众,清净修行,才是最好的。 ——《佛教启蒙钞》 甲午年四月随缘开示 淘宝网店:净念堂,免费结缘《佛教启蒙钞》,或长按以下网址: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520428128794,复制到浏览器,直接进入结缘网址。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童蒙止观”题目别解

(别解者,非依别教解,而是与通途释有别,今依字面逐字解释也。) 童蒙止观,乃智祖妙悟之法,又云小止观。此法直示实相之体,祥明圆修初机。未明者,皆误以为,此乃启蒙初机之小乘观法。殊不知,此实是无上妙味。上益等觉大士,下润愚钝凡夫。而题云小者,乃是比摩诃止观之大篇幅谓之小,是为入道之纲领也。 童者,一切众生之真心,天然之性德。即是如来所谈之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法华所显之诸法实相、唯一佛乘;乃是一切有情之本来面目、天真佛性尔。但无明凡夫谓之生死,出世二乘谓之涅槃,皆因颠倒妄想,亡失根本也。 童者,即圆融之三谛理。约空即一切诸法之平等本性,妙有真空。约有即性空之真色,一切宛然、一切无碍。一念圆具圆修圆证,具足如来万行,本具三德密藏而不假造作。此空有之双运,双遮双照,法尔如,是为中道也。即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中而不空,无空无中而不假,无假无空而不中。即一而说三,汇三而归一。不隔不历,不一不异。无有边际,绝待圆融。 蒙者,乃假借,蒙受之意。欲想返本归源,当何以成正觉?止观是也。 止观者,乃十方诸佛之总持。十方诸佛以此而成正觉,以此而训导群机。 一切众生本性摩尼,如圆轮普照,但于六根门里大放毫光,灵光不昧。但因无明因缘,妄取妄着,终日造业受苦,终日驰走三界。如法华云:“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长驱无始黑暗之中,永无出期。故若无止观之慧日,何能显现本有之宝藏。无止观之妙药,何能医治无始之癫狂。 而诸多行人云:“我本来就是佛,还需要什么修行。”每天只知吃吃睡睡,饮酒噉肉,无惭无愧,破诸禁戒。虽已听闻无上妙法,但却未解如来所说义。以文害义,以理难事,文成戏论,理成缪解。狂言法界平等,地狱亦是实相,故而藐视因果,造业无边。而此增上慢人,不知性修不二,全性起修之理。不知本有之佛性,虽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但若不假止观,则不显也。故祖师慈悲,明其位次,示诸止观,开六即之理,破凡情迷执。 又止观者,乃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则终不能至涅槃彼岸。止者,乃妄念之本源,寂静真体也。观者,乃照万法之差别,般若正智也。说则分别而说,实则体同名异。若有偏者,则止观之力用不成。偏于止者,岂非同于木石死寂。偏于观者,岂非说食数宝不得实益。如法华所云:“如是好药而不肯服。” 古云法不在多,贵在力行。若于一切时,一切念中,皆能以此止观安心,则慧解愈明,正定愈深矣。望诸大众,闻此弄引,当研修本论,深入止观,以作了生脱死,自利利人之妙宝也。 庚寅年七月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三谛偈》

相性真寂空湛湛 性相一如法尔然 借假会真八万门 智德身三始终圆 2010庚寅年六月 --安稳文集第一册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

《三谛偈》注

相性真寂空湛湛 一切万法 无非心相 其性本空 真如湛寂 性相一如法尔然 性相法尔 本然一如 不加造作 天然谛理 借假会真八万门 四悉昙益 八万四千 借假归真 权实开显 智德身三始终圆 智德身三 本自具足 始终心要 断证圆满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

2018-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