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英双语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Sutra of the Merit and Virtue of the Past Vows of Medicine Master Vaidurya Light Tathagata Namo Fundamental Teacher Shakyamuni Buddha Verse for Opening a Sutra The unsurpassed, profound, and wonderful Dharma, Is difficult to encounter i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ons. I now see and hear it, receive and uphold it, And I vow to fathom the Tathagata’s true meaning.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Sutra of the Merit and Virtue...

2022-12-15

佛說七女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拘留國,在分儒(rú)達(dá)樹園,與千羅漢俱,菩薩有五百人,及諸天、龍、鬼神。 爾時拘留國中有婆羅門,名摩訶蜜,慳貪,不信佛法。大豪富,珍奇、珠寶、牛馬、田宅甚眾多;智慧無雙,為是國中作師,常有五百弟子,復為國王、大臣所敬遇。 是婆羅門有七女,大端正無比,黠(xiá)慧言語;從頭至足皆著金銀、白珠、瓔珞,隨時被服;常與五百女人俱,憙(xǐ)自貢高,恃(shì)怙(hù)端正,憍(jiāo)慢眾人;倚於富貴謂呼有常;每與國中人民共說義理,常得其勝。 爾時有迦羅越,名曰分儒達,聞此女大好,便至婆羅門所,謂言:「卿家中自呼是女端正,雖爾,當遍將至國中示人。若有人呵此女者,卿當雇我五百兩金;若不呵者,我當雇卿五百兩金。」 如是募(mù)九十日遍至國中,無有道此女醜(chǒu)者。爾時婆羅門即得五百兩金。分儒達告婆羅門:「今佛近在祇樹園。佛知當來、過去、今現在事。又復至誠,終不妄言。當將往示佛。」 婆羅門言:「大善!」即與眷屬五百婆羅門,國中復有五百女人俱,相隨至佛所。 佛時為無數千人說法。各各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婆羅門前白佛言:「瞿曇常遊諸國,寧見有好人端正如是女者不?」 佛便逆呵之:「此女不好,皆醜(chǒu),無有一好處。」 婆羅門問佛:「是女一國中人無有道此女醜(chǒu)。今瞿曇何以獨道此女醜?」婆羅門問佛言:「世間人以何為好?」 佛言:「世間人眼不貪色,耳不聽受惡聲,是則為好;鼻不嗅香,口不甞(cháng)味,是則為好;身不貪細滑,意不念惡,是則為好;手不盜取人財物,口不說人惡,是則為好;不貢高、綺語,知生所從來,死有所趣,是則為好;信布施後當得其福,是則為好;信佛,信法,信比丘僧,是則為好。」 佛告婆羅門:「顏色好,不為好;身體好,不為好;衣服好,不為好;二言、綺語,不為好;心端意正此乃為好。」 分儒達即自還得五百兩金。 佛告婆羅門:「昔者有城,名波羅奈,從地底去,佛、諸當來佛皆於是上坐。爾時有國王,名機(jī)惟尼,作優婆塞,大明經,為佛作精舍。王有女,悉為優婆夷,明經智慧,端正無雙,身上皆著金銀、琥珀、珠寶,被服甚好。第一女字羞耽(dān),第二女字須耽摩,第三女字比丘尼,第四女字比丘羅(luó)輜(zī),第五女字沙門尼,第六女字沙門密,第七女字僧大薩耽(dān),常以佛正法齋(zhāi)戒、布施訖竟,七女便相將至父王正殿,白言:『我曹姊(zǐ)弟欲相隨到塚(zhǒnɡ)間遊觀。』 「王言:『塜間大可畏,但有死人骨髮,形骸狼藉(jí),支散在地;諸悲哀者、啼哭者滿其間;有虎、狼、野獸、鵄(chī)梟(xiāo),主噉(dàn)死人肉血。汝曹姊弟何為塚間?我宮中有園觀、浴池,中有飛鳥、鴛鴦相隨而鳴;中有眾華,五色光目;芝草奇樹,眾果清涼,恣意所食,極可遊觀。汝曹姊弟何為塚間?』 「七女即報言:『大王!眾果、美食何益萬分?我見世間人老時命日趣死,人生無有不死者。我曹非小兒,嘗(cháng)為餘食所惑!王哀念我姊弟者,當聽(tīnɡ)我曹姊弟到城外觀死人。』如是至三。 「王言:『大善!聽汝姊弟所為。』 「爾時七女即與五百婇女嚴駕出宮門。七女即解頸下瓔珞散地。國中時有千餘人見之,隨後拾取珠寶。歡喜遂到城外塚間,大臭,處不淨,但聞啼哭聲。諸婇女及人民身體肅然,衣毛為竪。七女直前視諸死人,中有斷頭者,中有斷手足者,中有斷鼻耳者,中有已死者,或有未死者,中有梓(zǐ)棺者,有席中裹者,有繩縛者。家室啼哭,皆欲令解脫。七女左右顧(gù)視死人眾多。復有持死人從四面來者,飛鳥、走獸共爭來食之。死人膖(pānɡ)脹(zhànɡ),膿血流出,數萬億蟲從腹中出,臭處難可當。七女亦不覆鼻,直前繞之一匝,即自相與言:『我曹姊弟身體不久皆當復爾。』 「第一女言:『寧可各作一偈,救死人魂魄耶?』六女皆言:『大善!』 「第一女言:『此人生時好香塗身,著新好衣;行步眾中,細目綺視;於人中作姿,則欲令人觀之。今死在地,日炙(zhì)、風飄。主作姿則者,今為所在?』 「第二女言:『雀在瓶中,覆蓋(ɡài)其口,不能出飛。今瓶已破,雀飛而去。』 「第三女言:『乘車而行,中道捨車去,車不能自前。主使車行者,今為所在?』 「第四女言:『譬如人乘船而行,眾人共載而渡水,得岸便繫(xì)船。棄(qì)身體去,如棄船去。』 「第五女言:『有城完堅,中多人民,皆生長城中。今城更空,不見人民,為在何所?』 「第六女言:『人死臥地,衣被常好,從頭至足無有缺減。今不能行,亦不能動搖。其人當今為在何所?』 「第七女言:『一身獨居,人出去其舍(shè),舍中空無有守者,今舍日壞(huài)敗。』 「爾時第二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坐即為動搖,聞七女說經,如伸臂頃,即從天上來下,讚七女言:『所說大善!欲願得何等?所願者,我能為汝得之。』 「七女俱言:『卿是釋天乎?梵天耶?不見卿來時,自然在我前,使我知之。』 「即報言:『諸女!我是釋提桓因。聞說善言、好語,故來聽之。』 「七女言:『卿屬者欲與我曹願。卿是第二忉利天上最尊,當為我等得之。我姊弟請說所願。』 「第一女言:『我願欲得無根、無枝、無葉(yè)之樹,於其中生。是我所願也。』 「第二女言:『我欲得地上無形之處、無陰(yīn)陽(yánɡ)之端,願欲於其中生。』 「第三女言:『人於深山中大呼,音響(xiǎnɡ)四聞耳,不知所在。我願於其中生。』 「釋提桓因報言:『且止!我不能得是願。諸女欲得作釋梵、四天王、日月中尊,是則可得。今女所願,實我所不知。』 「七女答言:『卿是天上獨尊,有威神,何以不能得此願?卿譬如老牛,不能挽車,亦復不能耕犁,無益於主。』 「釋提桓因報言:『我聞說經,故來聽之。非我所知,即便辭(cí)謝。』七女默然無報。 「爾時空中有天言:『今迦葉(shè)佛近在惟于陵聚中,何不往問迦葉佛?』七女聞之大歡喜,即與五百婇女、隨來觀者,塚間喪亡、悲哀、啼哭者復有五百人,俱發意往。 「時迦葉佛為無數千人說法,悉各前為迦葉佛作禮,却坐一面。 「釋提桓因白佛言:『我向者聞國王七女說經,故來聽之。七女便從我索是願言:「我欲得無根、無枝、無葉之樹、無形之處、無陰陽之端,深山大呼,音響四聞,不知所在。」我時不能報答,願佛為七女解說其意。』 「迦葉佛言:『善哉發問,多所過度。是事羅漢、辟支佛尚不能知此事,何況於汝?』 「是時迦葉佛便笑,五色光從口出,照滿佛剎,還繞身,從頂上入。侍者前長跪,問迦葉佛言:『佛不妄笑,願聞其意。』 「迦葉佛告薩波羅:『汝見是女不?』 「『唯然已見。』 「『此國王七女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來,供養五百佛已,當復萬佛,却後十劫悉當作佛,皆同一字,號名復多羅賁(bì),剎土名首陀波。其佛壽三萬歲。是時人民被服、飲食,譬如第二忉利天上所有。佛般泥洹後,經道留止八千歲乃盡。是佛時說法,當度七十五億萬人令得菩薩及羅漢道。』 「迦葉佛授七女別時,即踊躍歡喜,便住虛空中,離地二十丈,從上來下悉化成男子,即得阿惟越致。五百婇女及千五百天與人,見七女化成男,踊躍歡喜,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千人遠離塵垢,皆得法眼。」 佛告婆羅門:「此國王七女富樂、端正、豪貴,尚不恃(shì)身作綺好。所以者何?用念非常,是身不可久得故。一切世間人但坐愚癡故,墮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人生若皆由恩愛,從生致老,從老致病,從病致死,從死致啼哭,得苦痛。人生若皆從恩愛,當自觀身,亦當觀他人身。坐起當念身中惡露、涕唾、寒熱、臭處、不淨。如是何等類,身一壞時,還化作蟲,自食其肉,骨節支解,消為灰土。還自念:『我身死亦當如是。』不當恃身作綺好,當念非常。若人施行善,不自貢高、綺語者,死後皆生天上;若施行惡者,當入泥犁中。女人所以墮泥犁中多者何?但坐嫉妬(dù),姿態(tài)多故。」 佛說是時,婆羅門女即踊躍歡喜,解身上珠寶用散佛上。佛威神令所散住虛空中化作寶蓋,中有聲言:「善哉!如佛所言無有異。」 佛爾時便感動,放威神,於座上以足指按地,三千大千剎土皆為大動;光明照十方,百歲枯樹皆生華菓,諸空溝(ɡōu)㵎(jiàn)皆自然有水,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婦女珠環皆自作聲,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瘂者得語,傴(yǔ)者得伸,拘躃(bì)者得愈,手足病者得愈,狂者得正,被(bèi)毒者毒不為行,拘閉者悉得解脫,百鳥狸獸皆相和悲鳴。爾時拘留國中人民無男、無女皆大歡喜,和心相向若得禪。 佛作是變(biàn)化時,拘留國王捐珠,踊躍歡喜,及百大臣、婆羅門女,與其眷屬,及五百婆羅門,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五百比丘得羅漢道。國中五百人悉須陀洹道。 佛說是經已,菩薩、比丘僧、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長者、人民、諸天、鬼神、龍,皆大歡喜,前持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而去。

2018-01-14

佛說乳光佛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維耶離梵志摩調音樂樹下,與八百比丘眾、千菩薩俱,國王、大臣、人民及諸天、龍、鬼神共會說經。 時佛世尊適(shì)小中風,當須牛乳。爾時維耶離國有梵志,名摩耶利,為五萬弟子作師。復為國王、大臣、人民所敬遇。豪富貪嫉,不信佛法,不喜布施,但好異道,常持羅網覆蓋屋上及其中庭,欲令飛鳥不侵家中穀(ɡǔ)食之故。所居處去音樂園不近不遠。 於是佛告賢者阿難:「持如來名,往到梵志摩耶利家,從其求索牛乳湩(dònɡ)來。」 阿難受教,著衣,持鉢,到其門下。梵志摩耶利適與五百上足弟子欲行入宮與王相見,時即出舍,值遇阿難,因問言:「汝朝來何其早。欲何所求?」 阿難答曰:「佛世尊身,小不安隱(wěn),使我晨來,索牛乳湩(dònɡ)。」 梵志摩耶利默然不報,自思惟:「我若不持乳湩與阿難者,諸人便當謂我慳惜。這持乳與,諸餘梵志便復謂我事瞿曇道。進退惟宜。雖爾,續(xù)當指授,與弊(bì)惡牛,自令阿難𤚲(ɡòu)取其乳。又是瞿曇,喜與我等共諍功德,常欲得其勝(shènɡ),當使是弊惡牸(zì)牛,觝(dǐ)殺(shā)其弟子,即可折辱其道,便見捐棄。我可還為眾人所敬。阿難得乳、若不得乳,趣使諸人明我不惜。為牛所殺,不能得乳,我意已達,於我無過。」 梵志摩耶利時謀議是事已,即告阿難:「牛朝(zhāo)已放在彼壍(qiàn)裏。汝自往𤚲(ɡòu),取其乳湩(dònɡ)。」 摩耶利勅(chì)其兒使言:「汝將阿難示此牛處,慎莫為捉取牛乳湩,試知阿難能得乳不?」 時五百弟子聞師說是,悉大歡喜,即復共疑怪阿難向者所說事,則相謂言:「寂志瞿曇常自稱譽:『我於天上天下最尊,悉度十方老、病、死。』佛何因緣自身復病也?」 五百梵志共說此已,爾時維摩詰(jié)來,欲至佛所,道徑當過摩耶利梵志門前,因見阿難,即謂言:「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欲何求索?」 阿難答曰:「如來身小中風,當須牛乳,故使我來到是間。」 維摩詰則告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至真、等正覺身若如金剛,眾惡悉已斷,但有諸善功德共會,當有何病!默然行,勿得効(xiào)外道誹謗如來。復慎莫復語,無使諸天、龍、神得聞是聲,十方菩薩、阿羅漢皆得聞此言。轉輪聖王以輪在前,用無數德故,常得自在;何況從無央數劫布施於一切人,如來、至真、等正覺無量福合會成如來身?阿難!莫復使外道、異學、梵志得聞是不順之言!何況世尊身自有病,不能療愈,何能救諸老、病、死者?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法身,非是未脫之身。佛為天上天下最尊,無有病,佛病已盡(jìn)滅(miè)。如來身者有無數功德,眾患已除。其病有因緣,不徒爾也。阿難!勿為羞慚索乳。疾行,慎莫多言!」 阿難聞此,大自慚懼(jù),聞空中有聲言:「是阿難!如長者維摩詰所言,但為如來、至真、等正覺出於世間,在於五濁弊惡之世故,以是緣示現,度脫一切十方貪婬、瞋恚、愚癡之行故。時往取乳,向者維摩詰雖有是語,莫得羞慚!」 阿難爾時大自驚(jīnɡ)怪,謂為妄聽,即還自惟言:「得無是如來威神感動所為也。」 於是五百梵志,聞空中聲所說如是,即無狐疑心,皆踊(yǒn****ɡ)躍(yuè)悉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梵志摩耶利內外親屬及聚邑中合數千人,皆隨阿難往觀牛。阿難到,即住牛傍自念言:「今我所事師作寂志者法,不得手自𤚲(ɡòu)取牛乳也。」 語適竟,第二忉利天帝座即為動,便從天來,下化作年少梵志被服,因住牛傍。 阿難見之,心用歡喜,謂言:「年少梵志!請取牛乳。」 即答阿難:「我非梵志,是第二忉利天帝釋也。我聞如來欲得牛乳,故捨處所來到此間,欲立本德故。」 阿難言:「天帝位尊,何能近此腥穢(huì)之牛?」 帝釋答曰:「雖我之豪,何如如來尊,尚不厭(yàn)倦建立功德,何況小天?我處無常,皆當過去。今不立德,食福將盡(jìn),後(hòu)無所怙(hù)。」 阿難報釋:「設欲為我取牛乳者,惟願用時。」 釋應曰:「諾。」尋即持器前至牛所。時牛靜住,不敢復動。 其來觀者皆驚怪之:「年少梵志有何等急,來為瞿曇弟子而取牛乳?若儻(tǎnɡ)為是弊惡牛所觝(dǐ)踏死,奈何不自令寂志前取牛乳。」 帝釋爾時即為阿難𤚲(ɡòu)取牛乳,而說偈言: 「今佛小中風, 汝與我乳湩(dònɡ), 令佛服之差(chài),得福無有量。 佛尊天人師, 常慈心憂(yōu)念, 蜎(yuān)飛蠕動類,皆欲令度脫。」 爾時犢(dú)母即為天帝釋說偈言: 「此手捫(mén)摸我,何一快乃爾, 取我兩乳湩, 置於後餘者。 當持遺我子, 朝來未得飲, 雖知有福多, 作意當平等。」 於是犢(dú)子便為母說偈言: 「我從無數劫, 今得聞佛聲, 即言持我分, 盡(jìn)用奉上佛。 世尊一切師, 甚難(nán)得再見, 我食草飲水, 可自足今日。 我作人已來, 飲乳甚多久, 及在六畜中, 亦爾不可數。 世間愚癡者, 亦甚大眾多, 不知佛布施, 後困悔無益。 我乃前世時, 慳(qiān)貪坐抵突, 復隨惡知友, 不信佛經戒, 使我作牛馬, 至于十六劫, 今乃值有佛, 如病得醫藥。 持我所飲乳, 盡與滿鉢去, 令我後智慧, 得道願如佛。」...

2018-01-14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從定起已,為諸四眾演說無上甘露妙法。時有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遶,諸根不動聽聞法要。 時諸苾芻既見大眾身心寂靜慇(yīn)懃(qín)聽(tīnɡ)法,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為斷疑網;如來大師無上法王,今此座中聽法諸人,何故慇懃身心不動,聽聞妙法如飲甘露?」 世尊告曰:「汝等苾芻!我於往昔為求法故,敬心殷重,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彼因緣。 「乃往古昔,於婆羅痆(niè)斯大城中,有王名曰妙色,以法化世,國土豐(fēnɡ)樂、人民熾(chì)盛;無諸鬪(dòu)戰(zhàn)、詐偽怨賊,亦無病苦、災橫之事。稻蔗牛羊在處充滿,亦無瓦礫(lì),荒梗棘(jí)刺,恩育兆人如觀一子。其王敬信,意樂賢善,自利利人,發堅固願,有慈心、希大法,愍人眾、愛群官,除去慳貪,常為大捨。王之夫人名曰妙容,顏貌端正,威儀詳審(shěn),眾德圓滿,人所愛樂。其王唯有一男,名端正子。年雖幼小忠孝仁慈,王所愛念無離左右。 「後於異時,其妙色王心悕(xī)勝法,召集群僚而告之曰:『我於妙法情生渴仰,卿等宜應為我詢訪。』時諸大臣前白王曰:『大王當知,大覺世尊出興世者,方有妙法。』王報臣曰:『今雖無佛,試為我求。』時王即便以箱盛妙金寶懸於幢上,鳴鼓宣令普告四方:『若有為我宣勝法者,我以金箱報其恩德,廣設音樂而慶讚之。』如是詔召經歷(lì)多時,竟無一人能為說法,時王渴仰懷憂而住。 「爾時帝釋,遍觀下界,誰善誰惡?誰於勝因情無懈倦?遂見此王為法憂惱,便作是念:『此妙色王久悕勝法,我當試之,其事虛實?』遂即化作大藥叉,身手足異常,面目可畏,來至眾中而白王曰:『仁求勝法,我能說之。』王聞法音歡喜踊躍,告藥叉曰:『密跡主有妙法者,幸願為說,我當諦聽!』藥叉告曰:『大王今者,生輕法心,謂為易得即令宣說。事不應然,我身飢虛,何能為說?』王聞語已,尋命膳官,所有上食速宜奉進。藥叉告曰:『王厨之食,非我所飡(cān),唯人熱血肉是我常食。』王曰:『人之血肉何可卒求?』藥叉曰:『王之愛子,宜應見與。』王聞此語,便作是念:『我久辛苦尋求勝法,今聞法音便成無價。』時端正子在父邊立,聞是語已,跪白王曰:『唯願父王勿生憂惱,父之所望當令滿足。可持我身奉密跡主,以充其食。』王曰:『汝見求法,捨所愛身。善哉,丈夫!隨汝所樂。』其端正子即便以身奉上藥叉。藥叉受已,對王大眾分裂其身,噉肉飲血。王雖見此,慕法情深,了無驚懼(jù)。 「時密跡主復告王曰:『我仍未飽,更與汝妻。』時妙容夫人亦在王側,聞斯語已,亦同其子身奉藥叉。藥叉受已,噉其血肉,復告王曰:『然我飢虛尚未充足。』王便白言:『密跡主!一子已施,妻復重食,尚云飢虛;隨意當取,我願供給,無退轉心。』藥叉告曰:『王之自身,宜與我食。』王曰:『善哉!實不敢悋(lìn),然我身死如何聞法?今我先可聽其妙法;既受持已,當即捨身。』 「是時藥叉共王立要,即於無量百千萬億大眾之中,說勝妙伽他曰: 「『由愛故生憂(yōu),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 無憂亦無怖。』 「王既聞此勝妙法已,心生慶(qìng)幸,歡悅無量,告密跡主曰:『我已聞法,如說奉持。今我此身,隨意當食。』 「時天帝釋,見王為法,身心不動如妙高山,知其必當證無上覺,捨藥叉像,復天帝形,信喜內充怡顏前進,一手携子、一手持妻,而告王曰:『善哉,善哉!是善丈夫,堅(jiān)裝甲冑(zhòu),破煩惱軍,濟度愚迷出生死海,觀斯勇猛,必當不久能成無上正等菩提。汝之妻、子我今相付。』時王即便白天帝曰:『善哉,善哉!天主憍尸迦!降大慈悲,為善知識,已能滿我樂法之心。』是時天帝於大眾中忽然不現。」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於汝意云何?勿生異念,彼時妙色王者,即我身是;端正子者,羅怙羅是;妻妙容者,即耶輸陀羅是。汝等當知,我往昔時為求法故,捨所愛妻、子及以已身,尚無所悋(lìn),何況餘物。由此緣故,今時所有一切大眾從我聞法,專(zhuān)心聽(tīnɡ)受,無有疲厭(yàn);又由我昔求法忘勞,今於長夜為眾說法,亦無疲倦。汝等苾芻,當學於我,恭敬尊重,勤求勝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勿為放逸。」 爾時諸苾芻及人天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2018-01-14

佛說師子素駄(tuó)娑王斷肉經

大唐沙門智嚴譯 我憶過去無量劫, 有王名曰素駄娑! 其王一時出遊山, 群臣部從獵(liè)蟲獸, 忽逢雷雹惡風起, 諸人分散悉驚惶, 王獨走入深山林, 臨(lín)河蘇息無人伴, 牝(pìn)母師子在山藪(sǒu),見王獨坐逼王身。 眾生惡業夙緣故, 轉種地獄苦無量。 王與師子夙因緣, 欲情俱起共交會, 多劫食肉殺生者, 夙習故入師子胎, 便生人身師子首, 斑足丈夫如獸王。 長成迅速甚猛利, 問母:「我是誰體胤(yìn)?」 其母師子答子云: 「汝父竭國素駄王。」 子聞是已速往尋, 摩竭提國父王所, 引現具啟往因緣, 王聞自悟收為子。 然為父王年老邁, 登樓冊(cè)子立為王, 號為師子素駄娑, 御殿朝政理臣民。 師子展轉惡習故, 多劫食肉害眾生, 雖居人王不食穀(gǔ),唯飡(cān)鳥獸水陸蟲。 供進雜肉時將至, 闥(tà)拔獸肉狗銜(xián)將, 闕(quē)肉厨人懼王斬,走出捕捉小嬰孩, 密截頭項并手足, 全煑(zhǔ)鑊(huò)中供進王。 王食其肉甚將美, 長嗜肉味狀燒薪, 王問食官是何肉? 食官惶怖具啟王, 王赦(shè)其罪勿憂愁,每日供進是肉來。 厨人既承大王教, 變服每日盜他兒, 積年竊盜他男女, 如行羅剎復如鷹, 國內人民並持服, 為失子息各慞惶(zhānɡhuánɡ), 兩兩執手互相問, 氣噎(yē)無處告皇天。 邑人守捕獲其賊, 厨賊訴云:「不自由。」 國人聞此啟諫王, 王聞忿怒大嗔責: 「比日令密進孩肉, 從今每自料一人。」 親戚、臣民次第食, 如羊欄內被牽將, 闔(hé)國絕望無控告,普集王衙欲除君。 王上高臺(tái)祈神鬼:「請翅飛騰免斯難, 若得翅飛取諸方, 百國王頭祭山神。」 師子猛獸惡習故, 立得翅飛接諸王, 囚縶(zhí)高峯峻巖(yán)上,已得九十九國王, 惟少一王擬(nǐ)當祭,師子而下更尋求。 於時王舍菩薩王, 號為聞月園苑浴, 師子見王坐玉矴(dìng),下捉右臂欲擒將。...

2018-01-14

佛說心明經一卷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五百比丘四部眾俱。佛以晨旦著衣持鉢,往至一縣(xiàn)而行分衛(wèi),諸天龍神追於上侍,到梵志館門外而住,佛放大光普炤(zhào)十方。 時梵志婦執爨(cuàn)炊飯,見光照身身得安隱(wěn),解懌[8](yì)無量,心自念言:「今此光耀,不似日月釋梵、四王諸天之明,躬荷熙(xī)怡(yí)不能自勝。」還顧(ɡù)見佛端正殊好,如星中月奇相巍巍,眾好具足諸根澹(dàn)泊(bó),無有衰入,逮[9](dài)最上寂,得第一定如日初出現于山崗(gǎng),如轉輪王臨(lín)幸大殿補臣翼從,又若帝釋顯(xiǎn)據(jù)忉利,猶梵天王於第七尊,如高山雪冏(jiǒng)灼(zhuó)普現,倍加踊躍,重自惟忖:「今得覩佛及佛弟子,誠副宿願,欲以食饌奉進正覺,隱(yǐn)察愚夫不信道德,志在邪疑六十二見,見妾所施必興結恨,宿命愆(qiān)咎(jiù)失雄猛男,嬰墜(zhuì)女像羈(jī)制於人,欲施聖尊不得由已(jǐ),宜順護意當如之何?」便即箄(bǐ)飯取汁一杓(sháo)以用上佛。佛之威神,鉢中自然有百味食,佛時達(dá)嚫(chèn),口歎(tàn)頌曰: 「假以馬百疋(pǐ), 金銀挍(jiào)鞍勒(lè), 用惠施於人, 不如杓(sháo)飯汁。 設以七寶車, 載滿諸珍琦(qí), 杓(sháo)飯汁施佛,其福過於彼。 若施白象百, 明珠瓔珞飾, 供佛一杓汁, 其福超彼上。 如聖轉輪王, 普賢玉女后, 端正無有比, 七寶瓔珞身。 如是之妙類, 其數各有百, 悉以配施人, 不如一杓汁。」 於時,梵志靜住而聽,聞佛所歎,心懷疑惑,前問佛言:「一杓(sháo)飯汁何所直也,而乃稱讚?若干寶施象馬車乘,不可呰(zǐ)毀,而云不如杓飯汁施,斯之飯汁不直一錢,然乃咨嗟(jiē)若干億倍,孰當信哉?」 於是,世尊尋即顯(xiǎn)露廣長之舌,以覆其面上至梵天,告梵志曰:「吾從無數億百千劫,常行至誠六度無極,施諸所安有而不惜乃獲(huò)斯舌,寧以妄語能致之乎?吾欲問,卿至誠答之。曾頗往返舍衛羅閱,中路有樹名尼拘類(lèi),蔭(yìn)庇(bì)人眾五百乘車乎?」 對曰:「唯然,有是樹,我所見也。」 世尊又問:「其子大如?」 答曰:「形如芥子。」 佛告梵志:「卿真兩舌,實如芥子,樹何巨乎?」 對曰:「審(shěn)爾,不敢欺也。」 佛又告曰:「種如芥子,生樹廣大,地之生殖適無所置所覆彌廣,乃況如來、無上至真等正覺,無量福會普勝者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事,大慈弘哀無所不濟(jì),以饌(zhuàn)供獻(xiàn),功祚(zuò)難計。」梵志默然無以加報。 時佛乃笑,五色光從口出,照十方五趣之類,天欲止、人心喜、餓鬼飽、地獄痛息、畜生意開罪除,尋光來詣佛所。諸佛笑法皆有常瑞,授菩薩決,遍照十方光從頂入;授緣覺莂(bié),光入面門;授聲聞莂,光入肩斗;說生天事,光從䐡(qí)入;說降人中,光從膝入;說趣三苦,從足心入。 諸佛之欣,不以欲笑,不以瞋笑,不以癡笑,不放逸笑,不利欲笑,不榮貴笑,不富饒笑,今佛普等愍傷群萌,行大慈笑無斯七也。 賢者阿難分別七法,知法解義曉時了節暢眾會事,自省己身明眾人根,即從座起,更整衣服,長跪問佛:「佛何因笑?願說其意。」 佛告阿難:「見梵志婦發大意乎?」 對曰:「已見。」 佛言:「斯婦壽終,當轉女像得為男子,生于天上諸天中尊,下生世間為人中上,解深妙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影響(xiǎnɡ)野馬,却三十劫當得作佛,名曰心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梵志心伏,五體投地剋(kè)心自責,懺(chàn)曰:「我如小兒愚癡闇(àn)冥(mínɡ),懷疑猶豫不識大聖,口出麁(cū)言唯原罪釁(xìn)。」 佛言:「善哉!善哉!若自見過歸(ɡuī)命於佛,於道法律悔殃塵(chén)者,其咎(jiù)損減、福增日滋。」 梵志進啟:「唯垂大哀!加恩矜攝令得出家。」佛即納受以為沙門,鬚髮則除法衣在身。於時,世尊講四聖諦苦習(xí)盡(jìn)道,梵志踊躍漏盡意解。 佛說如是,賢者阿難、諸四部眾、天人龍神,皆發道意,歡喜稽首。 [8]校勘记:“懌”,大正藏底本为“悍hàn”字。根据【宋】【元】【明】【宫】版本的“懌”及文义,现改为“懌”。[懌(yì):即“怿”:喜悦、欢喜。爨:炉灶。隱:用同“稳”(wěn)。安稳,稳定。]

2018-01-14

佛說月光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為說法。時舍利弗、大目乾連,前詣佛所,五體投地,禮佛足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不忍見佛入於圓寂,而於此時,先入滅度。」 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舍利弗、大目乾連,有何因緣,今於佛前,先欲入滅?唯願世尊,為解眾疑。」 爾時世尊,告苾芻言:「汝今諦聽!吾為汝說。舍利弗、大目乾連,貪瞋癡等諸漏斷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非唯今日先欲入滅。於過去世,北印度內,有一大城,名曰賢石,長十二由旬,廣闊亦爾。彼有國王,名為月光,壽四萬歲,有天眼、宿命通,身色端嚴,諸相具足,光明照耀,如天滿月;所往之處,不假燈燭日月之明,故號月光。統領四洲六萬八千國土。時世豐(fēnɡ)熟,人民安隱,金銀珍寶,飲食衣服,象馬車乘,悉皆盈滿。於城四門,皆有樓閣,戶牖(yǒu)軒窻,俱用眾寶而為嚴飾;街巷道陌,掃灑(sǎ)清淨,竪立幢幡寶蓋,真珠瓔珞。復有沈(chén)香、粖(mò)香、栴(zhān)檀之香,微風時起,吹其香氣,周徧國城,車馬行人,不聞穢氣。處處復有花果樹木——多摩羅樹、迦尼迦囉樹、無優樹、貝多樹、娑羅樹、帝羅迦樹、龍花樹、末俱羅樹、阿底目伽樹、播吒羅樹、繁欝(yù)茂盛。鸚鵡舍利、迦陵頻伽、俱計羅鳥等,於諸樹間,作微妙音。於城內外,流泉浴池,常出好花——優鉢羅花、俱母那花、奔吒利迦花等,如是富貴,種種裝嚴。」 佛告苾芻:「爾時月光天子,於市肆街巷及城四門,堆聚金銀珍寶、象馬車乘、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種種莊嚴之物,即擊(jī)金鼓,告令眾人:『月光天子,以種種財物,普施一切。隨意所須,求者相給。』爾時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皆至王城,求其所施,無不豐(fēnɡ)足,得大富貴,無一貧乏及徒行者。 「爾時月光天子,復自思惟:『雖諸眾生無有貧乏,對我所用猶未齊等。』復以細妙衣服、最上珍寶、頭(tóu)冠瓔珞、臥具飲食等,施諸眾生,富貴莊嚴,皆如月光天子身;城邑宮殿,樓閣園林,種種嚴飾,如忉利天。 「有七十二百千那由他人,常止此城;有二千五百大臣,有二輔相:一名大月、二名持地,容貌端正,福德淳(chún)厚,智慧深遠,高才博識,恒以十善,化諸眾生。 「是時大月,於夜睡眠,而作一夢,王戴天冠,變(biàn)黑煙(yān)色,復有鬼來,就王頭上,奪冠而去。作是夢已,憂惶驚懼,恐有不祥而自思惟:『我王慈愍,惠施一切,求者不違。必有惡人,來乞王頭(tóu)。』作是念已,即用七寶,造一寶頭,如有乞者,以此代之。 「時持地輔相,亦作一夢,見月光身,四體分散。即召婆羅門,占夢凶吉。婆羅門曰:『此夢甚惡,必有遠(yuǎn)人,來乞王頭。』持地聞已,悲泣感傷:『云何我王,有斯大禍?』 「爾時,一萬二千五百親位大臣,俱作惡夢,幢幡倒地,金鼓不鳴,恩愛別離,悲啼哭泣。如是夢已,共相議曰:『王若不吉,一切眾生,誰為救濟?我等云何而得安隱(wěn)?』 「時月光天子,又告大臣:『盡(jìn)我壽命,施於眾生,不得間斷。』 「爾時香醉山中,有大婆羅門,名曰惡眼,聰明多智,善解技術。知月光天子,於城四門,大開施會,擊鼓宣令,普告四方:『求者供給,而無乏少。』『我今往彼,乞於王頭。』作是語已,下香醉山。 「山有天人,知婆羅門來乞王頭,悲痛傷歎:『苦哉,苦哉!此王心懷慈愍,利樂群生;如若命終,世間薄祐。』作是語時,天地昏黑、日月不現、泉井枯乾、暴風卒起、吹砂走石、樹木摧折、大地震動,有如是不祥之相。 「去城不遠,有一仙人,身具五通,名彌(mí)濕(shī)嚩(pó)弭(mǐ)怛(dá)囉(luó),與五百眷屬,常以慈愍,護念眾生,見此徵(zhēng)祥,甚懷憂惱,告摩拏(ná)嚩(pó)迦(jiā)曰:『必有災禍,臨(lín)於民主。我等云何而為救護(hù)?』虛空中緊那羅眾及諸天人,皆悉下淚,如降微雨;一切人民,心懷驚怖。 「時惡眼婆羅門,將欲至城。護城天人,詣月光天子前:『今有惡人,從香醉山來,懷殺害心,欲乞王頭,不得聽之。宜保愛自身,固安聖(shèng)體(tǐ)。』 「王既聞已,心生踊躍,歎言:『善哉!令我圓滿檀波羅蜜。』 「時惡眼婆羅門,即入王城;守門天人,見婆羅門,神情醜(chǒu)惡,隔住門外,終不放入。時月光天子,知彼來至、不放入城,即告宰臣大月:『有婆羅門,從香醉山來,欲見於我。令彼門司,不得障礙。』 「大月受教,白守門天人:『即令放入。』大月見已,問婆羅門曰:『汝來至此,有何所求?』 「婆羅門言:『我聞月光天子,慈愍有情,設大施會,若有所求,一切無悋(lìn)。今來至此,欲乞王頭。』大月告言:『婆羅門!王頭膿血所成,終歸爛壞,汝今乞得,有何所用?我有七寶頭,復有種種金銀珍寶,俱奉施之,乃令子孫(sūn)永得大富。』 「婆羅門言:『我本乞頭,非為珍寶。』 「時二大臣,啼泣雨淚,悲痛憂惱:『我等云何得免斯害?』 「時婆羅門,即詣王前,見已頂禮,住立一面,合掌白言:『聞王慈愍,普施一切。我今遠來,只乞王頭(tóu)。願垂慈愍,歡(huān)喜布施。』而說偈言: 「『菩薩志求無上智, 安住最勝(shènɡ)清淨法, 願垂慈愍速捨頭, 圓滿檀度波羅蜜。』 「時月光天子,即起合掌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不淨身, 汝求我頭歡喜捨, 滿爾本願稱心歸, 令我速成菩提果。』」 「說此偈已,白婆羅門言:『勿嫌我頭,骨髓膿血,皮肉相連,無有清淨,而即施之,滿汝本願。』 「時婆羅門,心大歡喜。王欲截頭,即去頭冠;是時南贍部洲,一切頭冠悉皆落地,人各驚惶。輔相二人,不忍見王捨棄身命,即於彼處,自盡(jìn)其壽;以善根力,生大梵宮。 「時菩摩夜叉,於虛空中,高聲唱言:『苦哉,天子!今將命終。』復有百千億人,奔詣(yì)王宮,啼泣下淚(lèi),傷愛別離(lí)。王即說法安慰,令發道心。 「婆羅門言:『王若捨頭,宜於淨處。』 「王即告言:『我有一苑,名摩尼寶藏,花果茂盛,流泉浴池,種種莊嚴,最為第一;於斯捨頭,汝意云何?』 「婆羅門言:『宜速往彼。』 「王即携劒(jiàn),往彼苑中,立瞻(zhān)蔔(bō)樹下,告婆羅門言:『我今捨頭,汝來截之。』 「婆羅門曰:『王不自斷,令我持刃,非布施行。』 「時有護苑天人,見是事已,悲泣涕淚,告婆羅門曰:『汝大惡人!月光天子,慈愍一切,普利群生。何以此處,害天子命?』 「王告天人:『莫作是言,障礙勝事。我於過去無量生中,為大國王;於此苑內,千度捨頭。時諸天人,皆無障礙。昔濟餓虎,捨身命等,超於慈氏四十劫,彼時天人,亦不障礙。汝於今日,發隨喜心,當獲(huò)勝利。』 「月光天子復告天龍八部一切賢聖:『我今捨頭,不求輪王、不求生天、不求魔王、不求帝釋、不求梵王,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令未受化者迴心受化、已受化者速得解脫,得解脫者圓證寂滅究竟彼岸。又願命終之後,舍利如白芥子,於摩尼寶藏苑,建一大塔,令一切眾生,禮拜供養見聞隨喜;命終之後,皆得生天,發菩提心,出生死界。』 「發是願已,婆羅門曰:『王捨內財,甚為稀有,於未來世,速成佛道。』作是語時,王以首髮,繫(xì)無憂樹枝,即執利劒(jiàn),自斷其頭。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於虛空中,天人讚言:『善哉,善哉!今月光天子當得成佛。』復雨優鉢羅花、鉢納摩花、俱母那花、曼陀羅花,及沈香、粖(mò)香、旃檀之香,種種供養;即以旃檀香木,焚燒遺體,收其舍利,於摩尼苑及四衢路,各起一塔,恒時供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於此苑中,行住坐臥,及於塔前,瞻禮供養;命終之後,生六欲天,及梵天上。」 爾時佛告諸苾芻:「往昔月光天子者,今我身是;大月、持地二輔相者,今舍利弗、大目乾連是;惡眼婆羅門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是因緣,先於佛前,而請入滅(miè)。」 時諸苾芻,聞佛所說,皆大歡(huān)憙(xǐ),信受奉行。禮佛而退。

2018-01-14

佛說月明菩薩經一卷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俱。 是時,羅閱祇有大姓豪富家,名申日。申日有子,字栴(zhān)羅(luó)法(漢言月明),有清潔(jié)之行,佛譬童男,故言月明。 童男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佛告月明童男:「菩薩摩訶薩,在家、若作比丘,持法施、飯食施,常以善意迎逆一切人心,奉持食四願,當發意求佛,疾逮得無上正真道。何等為四願?第一願者、願一切人疾逮善權方便;第二願者、願世世與善知識共會;第三願者、願以財寶與一切人共;第四願者、願行二事以法施及飯食,常樂得是行;是為四願。 「復次,月明童男!菩薩大士,在家若出家,常樂經法施,常以善權迎逆人,意無貪心,正立法中住,奉守禁戒當如法。 「復有一事,月明童男!若比丘疾病窮厄、勤苦當憂,令得安隱給與醫藥,何但醫藥,尚當不惜肌肉,當供養之趣令得愈。 「復有一事,月明童子!菩薩大士,布施終不中疑。何以故?過去阿僧祇劫復阿僧祇劫都不可計,無央數極廣遠。爾時,世有佛,名諦念願無上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示現受身於世間,隨所樂具習行為上尊。 「復有一事,月明童男!爾時,諦念願無上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其日現得等正覺相,便變化作無央數身形,隨所喜樂而開導之,使無數人得須陀洹道、無數人得斯陀含道、無數人得阿那含道、無數人得阿羅漢道、無數人得辟支佛道、無數人生四王天上、無數人生忉利天上、無數人生鹽(yán)天上、無數人生兜術天上、無數人生尼摩羅天上、無數人生魔天上、無數人生梵天上、無數人受別發無上正真道意,人人皆當過泥洹大道去。 「爾時,諦念願無上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是教授,現身一日,所度盡已,便般泥洹;般泥洹後,其法留止二十億千歲。其數欲盡最後五十歲中,比丘多不復信深經,多喜淺事,經法於是稍稍未盡。 「爾時,閻浮利國有王,名智力,常修行佛三事。何等三事?一者、常護(hù)佛深法;二者、受行佛深法;三者、諦信佛深法。 「爾時,世有比丘字浮曇(tán)末(漢言至誠意),常行三事。何等為三事?一者、常持是三昧;二者、常護(hù)是三昧;三者、常誦是三昧;加有八事:常行慈心、常行哀心、常行悲心、常行護心、常行黠(xiá)慧心、常行答問心、常行喜踊心、常行第一心,以是便具降九十六種道,悉覽(lǎn)知一一深法不復疑。 「至誠意比丘與智力王有親理,為王所尊敬,國人愛重亦爾。王欲見是比丘,無有厭(yàn)極;時聽是比丘說經法,無有厭足;時欲禮是比丘,無有厭足。 「時,是比丘髀(bì)上生大惡瘡(chuānɡ),國中醫藥所不能愈,王愁大悲,即為淚出。時,二萬夫人俱亦皆同時悲念是比丘。於時王臥出,夢中有天人來語王言:『若欲愈是至誠意比丘病者,當得生人肉血飲食之,即愈矣。』王寤,驚悸不樂,念:『是比丘病重,乃須彼藥。法所難得。』勅問臣下:『何從得生人血肉?』 「時,王第一太子,字若羅衛(漢言智止)。智止白王:『王莫悲、莫愁、莫憂,人之血肉,最為賤微,世人所重,道無所違。』王答太子:『善哉,善哉!』太子默然,還入齋(zhāi)室,持刀割髀(bì),取肉及血,持送與比丘。比丘得服之,瘡即除愈,身得安隱(wěn)。 「王聞比丘已得除愈,大歡喜悅懌(yì)不能自勝,意存比丘,不復念太子痛,持是歡喜,各有至心;太子亦自平復,便舉國財寶賜與太子。太子以偈答王曰: 「『與血肉安隱施, 割血肉施與人, 即得愈無復恐, 是供養佛所譽。 德中德最安隱, 未來當作佛者, 斷貪婬去瞋恚, 一切人皆除愈。』」 佛告月明童男:「爾時,至誠意比丘者,提和竭羅佛是;爾時,智力王者,今彌勒菩薩是;時,智止太子,我身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饒益於世間不可計量,積累功德欲度一切故,菩薩大士行皆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度世苦者,當發無上正真道意,誦習是三昧。」 佛說經已,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2018-01-14

佛說菩薩投身飴(sì)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乾陀越國毘沙門波羅大城,於城北山巖(yán)蔭(yīn)下,為國王、臣民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說法教化,度人無數。教化垂畢,時佛微笑,口出香光,光有九色,遍照諸國;香薰亦爾。時,諸大眾覩(dǔ)光、聞香,皆大歡喜。時,光明還遶佛七匝,復從口入。 爾時,阿難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今者世尊現奇瑞相必有因緣,多所饒益,眾生蒙祐。唯願天尊說其因緣。」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諸佛密口凡所現相有大因緣,汝欲聞乎?」 阿難曰:「諾!唯天中天!」 佛告阿難:「過去九劫,時世無佛。有一大國名乾陀摩提,王名乾陀尸利,夫人名曰差摩目佉,太子名曰栴檀摩提。其國廣博,豐(fēnɡ)樂饒人,人壽千五百歲。太子福德,天下太平,無偷劫賊,人民和順不相剋(kè)伐。太子慈仁聰明智慧,貫練群籍及九十六種道術威儀靡不通達;少小已來常好布施,於身命財無所遺惜;慈育眾生甚於赤子,大悲普覆平等無二,孝養父母禮儀備(bèi)舉。 「爾時,父王為太子去城不遠造立園觀。其園縱廣,面八由旬,列種華果,奇禽異鳥清淨嚴好;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池中常有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及餘雜種赤白蓮華;孔雀、鴻(hónɡ)𪁡(yàn)、鵁(jiāo)鶄(jīnɡ)、鴛鴦遊戲其中,清涼香潔(jié),微妙第一。 「爾時,太子與群臣、百官及后妃、婇女,導從前後詣園遊戲,經一七日迴駕還宮。 「爾時,國界有貧窮孤獨老病百疾,聞太子還,悉來在道側,張手向太子。太子見已,即以身瓔珞服飾及金錢銀錢、車乘象馬,悉用布施;及至城門無復餘物,貧者猶多,恨不周足。太子還宮,念諸貧人,憂不能食。 「王問太子:『為何恨也?』太子答曰:『近出遊觀,見諸貧人夾在路側求索所乏,即以身所有施之,猶不周足,故自愁耳。今欲從大王乞中藏財物周給天下,不審(shěn)大王賜所願不?』王言:『國家庫藏,防備(bèi)緩急,不宜私用。』 「於是太子所願不果,愁倍於前。太子傍臣名曰闍耶,見太子不食,悲感懊惱。長跪叉手白太子言:『臣有金錢十千,奉上大天,隨意所用,願莫憂貧,飲食如先;錢若不足,臣當賣身,供奉大天。』於是闍耶即以金錢十千奉上太子,太子使人持錢出城布施貧人,盡十千數猶不周遍。還白太子:『金錢已盡,貧者尚多。』於是太子即使傍臣料撿(jiǎn)私藏,復得金錢十千,施諸貧人猶不充足。 「太子自念:『夫人之苦皆由貧窮求不得苦,今當自賣所愛之身,救彼人苦,令得安樂。』思惟是已,却珍寶衣,著凡故服,默出宮城,投適他國名裴提舍;自賣身與一婆羅門,得千金錢,以此金錢施諸貧人。 「時,婆羅門使奴將車入山,斫(zhuó)樵(qiáo)於市賣之;經於多時,後復取薪,乃於山中得牛頭栴檀一段重一百斤。 「時,彼國王本有癩病,醫方呪術不能令差(chài),王便怒曰:『用醫何為?夫人百病皆有對治之藥,而我此病何獨不蒙!』令收諸醫於市斬刑。時有一醫叩頭白王言:『今王此病對治之藥世間難有,雖有其名未曾見之。』王曰:『藥名何等?』答曰:『名牛頭栴檀。』王曰:『夫人罪福業行不同,自有福人脫有此藥。』即教宣令天下,誰有此藥,當分半國從其市之。 「時,婆羅門喚奴語曰:『爾從來賣薪雖獲微直,不如今者富貴之利。國王有病,今以半國市牛頭栴檀。汝今可齎(jí)此栴檀,往奉大王必得如意,吾當與汝同此樂也。』 「時,奴即持牛頭栴檀奉上國王。王得之已,磨用塗身,癩病即愈。王大歡喜,舉國臣民各蒙慶賴,即召群臣大設施會,放赦囚徒,布施貧乏,上下和樂。王使大臣破半宮殿,及所領國民、金銀、珍寶、錢財、穀(ɡǔ)帛(bó)、奴婢、車乘、象馬、牛羊悉皆分半;莊嚴寶車百乘,馬騎千匹,作倡伎樂,香華、幢幡、百味飲食迎奴還國。王便請之共坐寶床,作倡伎樂,飲食娛樂。 「王問奴曰:『見卿福德威相有殊於世,何緣處賤,願聞其志?』奴曰:『甚善!卿欲聞者,今當說之。如卿所疑,吾本非奴。卿頗曾聞乾陀摩提國王有太子名栴檀摩提好布施不?』答曰:『數聞,但未見耳。』曰:『吾便是也。』 「其王聞已,倍更敬重。曰:『何緣致是?』太子曰:『吾好布施,盡國財物不足周用,窮者猶多,本願不遂,是以捨國自賣身耳。』王曰:『夫人宿行隨業受報,修善則樂,行惡受苦;非卿所為,非父母與,何乃虧國大望處險涉難。如此之事,天下少有,必有異見,願說其意。』 「太子答曰:『吾本發意誓度群生,行諸波羅蜜,志求菩提。』王曰:『善哉!甚大隨喜。』太子語王:『今以國還卿,唯求一願,儻不見違。』答曰:『所願何等?』太子曰:『欲得中藏錢財之物,以周給天下貧窮、孤老、尫(wānɡ)羸(léi)、百病,肆意布施滿五十日,其中功德與卿共之。』王曰:『甚善!錢財之物隨卿施用,所賞半國是卿功分,吾不敢受。』太子曰:『善!卿以財施我,我以國奉卿。我好布施,卿之樂國,人物殊姓,志欲不同。』王曰:『此行弘深,非吾所及。卿得道時,願見濟度。』 「太子即遣使宣告諸國,若有貧窮、孤老、尫(wānɡ)羸(léi)之者悉令來會。爾時,太子使人開諸庫藏,運輦(niǎn)財物於平坦地,布施貧人滿五十日,貧者得富莫不歡喜。 「爾時,太子委國去後,群臣驚怖啼哭,白王:『昨夜忽亡太子,不知所在。』王聞是語,從床而落,迷不識人。夫人宮中后妃、婇女,及臣佐、吏民,莫不驚怪,悲感懊惱,舉聲號叫,奔出四向追覓(mì)太子。 「時,王夫人懼失太子,忽忽如狂,即與妃后,褰(qiān)裳被髮(fà),奔走出城,東西馳逐尋覓太子。王恐夫人念子懊惱或能致命,即與群臣嚴駕出城,追覓夫人并太子消息。去國十里,於空澤草中,乃見夫人從數宮女,搥(chuí)胸啼哭,頭亂目腫,披百草叢(cónɡ),求覓太子。其王見已,更增悲結;前捉夫人手,涕淚交流,諫夫人曰:『吾子福德,慈孝布施,與物無怨,盡以財物布施天下猶不周足,常懷悔恨無物施用。子今密去,必投他國求財布施,或自賣(mài)身,賙(zhōu)給(jǐ)貧乏。且共還宮,勿大憂愁。吾今當遣使,到諸國中,訪問消息,必得子還。』夫人罵曰:『由王慳貪,護惜錢財,不愛念子。今寧可以錢財為子身不?』王曰:『吾失在先,今悔何及?且共還宮,保不失子。今當躬身四出求索,要得子還。』夫人垂淚曰:『今失我子,用生何為?寧死於此,不空還也。我觀子身不知飢渴,雖遭病苦不以為患,今還守空何所恃怙!』 「於是太子后妃被髮亂頭,號天叩地,四望顧視不見太子;號天叩頭,飲淚而言:『天地日月、父母靈神,若我有罪,今悉懺(chàn)悔,願與我大夫早得相見。』 「於是國王強牽夫人及太子后妃,載車還宮。 「太子爾時遙在他國,兩目手足三反𥌎(rún)動,心中愁怖似有忘失,即辭(cí)彼王還歸本國。王令傍臣莊嚴寶車百乘、馬騎千匹、金錢十千、銀錢十萬。王有五百大臣人,以金錢十千、銀錢十萬,以贈送太子。王與群臣十千萬人,送太子到國界頭,施設大會歡喜相謝,於是別去。太子惟曰:『從小已來,足不妄動,目不妄𥌎(rún)。吾前出國,不辭父母,必是父母及國臣民恐失我故憂愁苦惱。今當速去,令知消息。』又復惟曰:『道途曠遠,不可卒(cù)到。恐我父母,哀念情重或喪身命,當作何方令消息速達(dá)?』時,有烏鳥善能人語,白太子言:『仁德至重,恩潤普及,何憂不辦?欲何所為,吾當助之。』太子答曰:『欲託(tuō)一事,願見不違。』烏曰:『奉命!』太子曰:『煩卿送書與我父王。』烏曰:『宜急,今正是時。』 「太子作書以授與烏,烏口銜書飛到本國,以書置王前。王披書讀,知太子消息,甚大歡喜。即起入宮,語夫人曰:『如我語卿,知不失子,不過數日必得見子。』夫人聞已如死還穌(sū),拍手稱善曰:『令一切天下安隱快樂,所願皆得,壽命無量。』 「爾時,國中群臣、豪族、男女、大小,聞太子還,皆稱萬歲。王即與群臣數千萬人,嚴駕導從出迎太子。道路相逢,太子見父,即下寶車,前接足禮,啟父王曰:『子道不孝,枉屈尊神,驚動國界,幸蒙原恕!』王曰:『甚善!』父子相見,悲喜交集,迴駕還宮,舉國民庶莫不歡喜。 「遠方諸國貧窮乞人,聞太子還,多得錢財,皆從遠來詣太子乞。太子使人擔(dān)輦(niǎn)錢物,於大路頭平坦空地施諸貧人,一年之中日日不絕,四方來者皆得如意。 「爾時,父王與諸大臣語太子曰:『從今已往,國藏珍寶,隨所須用,莫自疑難。』夫施之德,遠近所重。冤敵惡人聞太子功德者,自然修善。 「爾時,有五通神仙道士名曰勇猛,與五百弟子,在此山上大巖(yán)窟中,修禪行道,志求菩提,欲度眾苦,教化天下皆令修善。爾時,太子栴檀摩提齎(jí)持種種百味飲食,上山供養諸仙道人。 「於時,仙師呪願太子因為說法。太子心喜,志樂無為,不欲還國,顧惟宮室生地獄想,妻子、眷屬生杻(chǒu)械(xiè)想,觀五欲樂為地獄想。思惟是已,即解瓔珞、嚴身上服,及車馬人從,悉付傍臣遣令還國。於是太子披鹿皮衣留住山中,從師學道,攢(zuān)尋道術。 「時,太子傍臣還國白王:『太子上山供養仙人,留彼學道,不肯還宮;經書呪術悉令通達,自要不還。』王曰:『一何苦哉?世人得子以致歡樂,憑(pínɡ)賴老時益國除患。吾得此子常懷憂苦,不欲富貴,不親眷屬。此之惱子,何道之有!』即召群臣共論此事,諸臣曰:『太子好道,不貪世榮,志樂無為。既不還國,非可如何?王宜遣使審(shěn)定其意,必不還者當量其宜。』 「王即遣使往問太子:『吾今待子如渴思飲,停留山中不還何意?今夫人、后妃揮淚望途,悲號懊惱不自任處。夫子道安親,不宜苦逆,隨使必還。』使者受命,旨曰如是。太子答曰:『萬物無常,形不久存。室家歡娛,離別則苦。姓命由天,不得自在。無常對至,雖有父子不能相救。今求無為,欲度眾苦,得道之日先度父母。今此處不遠,亦當時往奉覲(jìn)。目下此志已定,王宜更計續立國嗣。』還信白王,具說上事。王即召集群臣,更立太子。 「時,王夫人與太子后妃、婇女營從,齎(jí)持太子衣服嚴身之具,及種種甘果、飲食、香華、伎樂,導從前後,上山到太子處飯諸仙眾。因迎太子,夫人曰:『夫種穀(ɡǔ)防飢,掘井待渴,立郭防賊,養子侍老。汝今不還國者,吾命不全。』太子長跪白夫人曰:『捨家處山,改形易服,如唾出口,不中食用。閑居道士於國無施,理分已定,非可改移,寧碎身於此,終不還也。願母時還,尋爾修覲(jìn)。』 「於是夫人及太子后妃,見太子至意堅固無有還意,悲哭懊惱,隨路而歸。於時,國王唯望夫人得太子還,與諸群臣出城迎待。唯見夫人與太子后妃,被髮亂頭,搥(chuí)胸號叫,隨路空歸。王益不樂,群臣萬眾莫不啼淚,迴駕還宮。於是國王諫謝夫人及太子妻:『吾子好道,世間難有;慈育普濟,莫不蒙恩。此國之寶,非凡器也。今樂居山,以修其志,但令安隱(wěn),時復相見。今且與子相去不遠,餉(xiǎnɡ)致飲食,消息往來,可以自慰。』 「於是夫人得王諫已,憂情小歇。時時遣人齎(jí)持飲食,及諸甘果、種種美饍,往到山中供養太子。如是多年,太子亦時時下來問訊父母,仍復還山修道。 「其山下有絕崖深谷,底有一虎母新產七子。時,天降大雪,虎母抱子已經多日不得求食,懼(jù)子凍死守餓護(hù)子。雪落不息,母子飢困,喪命不久。虎母既為飢火所逼,還欲噉(dàn)子。時,山上諸仙道士見是事已,更相勸曰:『誰能捨身救濟眾(zhònɡ)生,今正是時。』太子聞已唱曰:『善哉!吾願果矣!』往到崖頭(tóu),下向望視,見虎母抱子為雪所覆,生大悲心,立住山頭寂然入定,即得清淨無生法忍;觀見過去無數劫事,未來亦爾。即還白師及五百同學:『吾今捨身,願各隨喜。』師曰:『學道日淺,知見未廣,何忽自夭捨所愛身。』太子答曰:『吾昔有願,應捨千身。前已曾捨九百九十九身,今日所捨足滿千身。是故捨耳,願師隨喜。』師曰:『卿志願高妙,無能及者。必先得道,勿復見遺(yí)。』太子辭(cí)師而去。 「於是大師與五百神仙道士涕淚滿目,送太子到山崖頭。時,有富蘭(lán)長者將從男女五百人,齎(jí)持食飲上山供養;見太子捨身,悲感啼哭,亦隨太子至山崖頭。於是太子在眾人前發大誓願:『我今捨身救眾生命,所有功德速成菩提,得金剛身、常樂我淨無為法身,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我今此身,無常苦惱眾毒所集。此身不淨,九孔盈流,四大毒蛇之所蜇(zhē)螫(shì),五拔刀賊追遂傷害。如此身者為無反復,甘饍美味及五欲樂供養此身,命終之後無善報恩,反墮地獄受無量苦。夫人身者,唯應令苦,不得與樂。』 「太子種種呵責其身諸過咎(jiù)已,又發誓言:『今我以肉血救彼餓虎。餘舍利骨,我父母後時必為起塔,令一切眾生身諸病苦、宿罪因緣、湯藥針灸不得差(chài)者,來我塔處至心供養,隨病輕重不過百日必得除愈。若實不虛者,諸天降雨香華。』諸天應聲雨曼陀羅華,地皆振動。 「太子即解鹿皮之衣以纏頭目,合手投身虎前。於是虎母得食菩薩肉,母子俱活。時,崖頭諸人下向望視,見太子為虎所噉骨肉狼藉(jí),悲號大叫聲動山中;或有搥(chuí)胸自撲宛轉臥地,或有禪思,或有叩頭懺悔太子。 「爾時,首陀會諸天及天帝釋四天王等日月諸天數千萬眾,皆發無上菩提之心,作倡伎樂,燒香散華,曼陀羅華供養太子,而唱是言:『善哉!摩訶薩埵!從是不久當坐道場。』如是三唱已,各還天宮。五百仙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神仙大師得無生忍。 「王及夫人明日遣使,齎(jí)持飲食,上山餉太子。到常住石室,唯見臥具、鹿皮衣、傘蓋、鉢盂、錫杖、水瓶、澡罐悉在室中,不見太子。周遍問人,無有應者,唯見仙人十十五五相向啼泣。到大師所,唯見仙師以手拄(zhǔ)頰,涕淚滿目呻吟而坐。周匝推問,無有應對。使者怖懼,即以飲食施諸仙士,走還白夫人具說上事。夫人曰:『不見我子,見諸仙不?』答曰:『但見仙士十十五五相向泣涕。』夫人曰:『禍哉!吾子死矣!』搥胸大叫,奔走詣王。王聞是已,從床而落,迷不知人。群臣萬眾來集王側,叩頭諫曰:『太子在山未審(shěn)虛實,何為哀慟(tònɡ)?願王小息!』 「於是王及夫人、后妃、婇女、臣佐、吏民,褰(qiān)裳徒跣(xiǎn),奔走上山。 「爾時,長者富蘭亦逆來告王曰:『太子昨日投身巖(yán)下,以肉飴(sì)虎,今唯餘骨狼藉(jí)在地。』於是長者,即引導王到太子屍(shī)處。王及夫人、后妃、婇女、群臣、吏民,舉聲悲哭,振動山谷。王與夫人伏太子屍上,心肝斷絕,悶不識人。妃前扶頭理太子髮,心肝摧碎,啼哭聲噎[10](yē),曰:『一何薄命,生亡我尊。今日永絕,不復得見。寧使我身碎如塵粉,不令我天奄忽如今。太子已死,我用活為!』 「時,群臣白王:『太子布施誓度群生,無常殺鬼所侵奪也。及未臭爛,宜設供養。』即收骸骨,出山谷口,於平坦地積栴檀香薪及種種香木,諸香、蘇油、繒蓋、幢幡以用闍(shé)維太子,收取舍利以寶器盛之。即於其中起七寶塔,種種寶物而莊挍之。其塔四面縱廣十里,列種種華果,流泉、浴池端嚴淨潔(jié)。王常令四部伎人,晝夜供養,娛樂此塔。」 佛告阿難:「時太子者,我身是;時父王者,即今我父閱頭檀是;時夫人者,母摩耶是;爾時后妃者,今瞿夷是;時大臣闍耶者,阿難是;爾時山上神仙大師者,彌勒是也;裴提舍王者,難陀是也;時婆羅門者,羅雲是也。彌勒菩薩從昔已來常是我師,以吾布施不惜身命救眾生故,超越師前懸(xuán)挍(jiào)九劫,今致得佛濟度無極。」 佛說是時,天龍及人八萬四千皆發無上平等道意,八千比丘漏盡結解得應真道。王與群臣、天、龍、鬼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去。 (丹鄉本續有) 爾時,國王聞佛說已,即於是處起立大塔,名為「菩薩投身餓虎塔」,今現在。塔東面山下有僧房、講堂、精舍,常有五千眾僧四事供養法盛。 爾時,見諸國中有人癩(lài)病,及顛狂、聾盲、手脚躃(bì)跛(bǒ),及種種疾病,悉來就此塔,燒香、然燈、香埿塗地、修治掃灑(sǎ),并叩頭懺(chàn)悔,百病皆愈。前來差(chài)者便去,後來輙(zhé)爾(ěr);常有百餘人,不問貴賤皆爾,終無絕時。 [10]校勘记:“噎”,大正藏底本为“[言*害]”字。根据【宋】【元】【明】【聖】版本的“噎”及文义,现改为“噎”。(噎yē:阻塞,哽咽).

2018-01-14

佛說薩羅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大國名曰薩羅,土地廣博嚴淨之處,中多人民富樂熾(chì)盛,工黠(xiá)妍(yán)雅,好盛文飾,多出珍寶五色玄黃。城郭樓閣街巷門室,金銀錯塗方圓淨好,遶城浴池中生蓮華,鳧(fú)鴈(yàn)、鴛鴦、鳩夷、羅鳥、孔雀、鸚鵡、鴹(yáng)隨、鸕(lú)鷀(cí),飜(fān)飛(fēi)相逐,皆在池中,晝夜栖止相和悲鳴。男女遊戲作倡妓樂,無有厭(yàn)極樂不可言,自猗(yǐ)憍慢不解佛法,各自快心天下無雙。 佛在舍衛祇樹之園,佛見此國興(xīnɡ)樂乃爾,不惟無常生死之苦,貪濁色欲無有懈已。佛念彼國生死遂滋,不行權慧誰能度之?即作方便開化其心:「諸有色相以空應之,一切喜樂以苦應之,權行隨意令離想識。」 佛便現神如意三昧,放大光明靡所不照,感動八方及人非人、諸天龍神追侍在後;帝釋、梵天手執珍奇七寶之蓋獻(xiàn)御奉佛,彌勒、文殊、目連、羅雲、阿難、離越、舍利弗諸弟子菩薩,無數千人皆悉隨從,俱適彼國,百鳥畜獸相和悲鳴,倡伎眾樂不鼓自鳴,枯木諸樹皆自更生,溝(ɡōu)渠江海,龜(guī)鼈(biē)魭(yuán)䰿(tuó),水性之屬莫不忻(xīn)懌(yì),三千國土皆大震動,地生蓮華大如車輪,珍寶琉璃轉相雜成,其色甚妙光耀人目。 佛放光明普有所照,諸在窈(yǎo)冥(mínɡ)勤苦之處,皆悉開闢(pì),無所罣(ɡuà)礙(ài)。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中宮太子、列女、美人、國民大小莫不悚(sǒng)然:「今日何故,乃有是現?自在宮內五樂自娛,妓女[7]自拊(fǔ)快樂無過,今所見者,世所希有。」 時,持地神踊從地出,現王殿前歎佛功德:「世尊現變光踰日月,諸天欽(qīn)仰釋梵所尊,世垢已除脫人生死,其見佛者罪釁(xìn)消除,其供佛者福倍無量,殖種德本,後生天上,發一慧意所得無限,可往見佛咨受法言。」 王後轉開意內歡然:「如來降神在吾國界,眾生蒙度。」非但己身,一切群從并餘眾輩,皆悉出城欣喜踊躍。 佛之威神,令是國界廓然大明洞達無邊,王及人民悉往見佛,快哉福根善心生焉!覩(dǔ)佛尊顏金光暉曜,奮威振躍吉祥莊飾,相明清澈志寂淡定。王及人民皆前禮佛,頭面稽首,遶尊三匝却在前住,具自陳說:「久沈(chén)貪濁迷惑聲色,不見如來供事問法。」 佛言:「大善!王及臣民、中宮太子皆平安乎?」 王言:「蒙得佛恩,皆悉如宜。」 佛言:「王貪濁色欲,恣心無厭(yàn),賦斂(liǎn)財寶,餚膳兼味,園觀浴池,遊戲無極,不念無常,何益萬分?人為欲縛,不惟後世,即致泥犁畜生之屬,但坐無厭,燒炙(zhì)形殘,飢不及飡(cān),渴無水漿,屏(bīnɡ)營(yínɡ)愁毒,迭互相然,皆坐無慮逆心犯惡。在世雖富深宮尊位,是悉無常如夢已寤,想命獨生無一隨者。」 王前長跪啟白:「世尊!以何方便,得離此罪?佛為法王一切所歸(ɡuī),佛為正尊眾生宗仰,願見拯舉得免此苦。」 佛言:「善哉!王立信本,施行四事,可得離罪:一曰、所有施與無所愛惜;二曰、少欲瞋恚割損貪食;三曰、聞佛經戒信受不犯;四曰、敬慎法師厚善知識;是為四事可得清淨。」 王心生念欲施大檀,便前禮尊叉手白佛:「願屈光儀(yí)到宮小飯。」佛即默然,已受其請。 王歸宮內勅臣官屬:「佛者難值如優曇鉢華,今已得之當好供養,出諸華香幢幡伎樂,莊嚴宮室掃灑(sǎ)令淨,城中街里皆施幡蓋。」 中宮夫人及國人民,悉受王教整頓床座,即勅太官作百味之食,調和香甘便行迎佛:「供具已辦,願可勞神。」 佛即用時,於坐而得,便放威神感動眾會,四部弟子百千天人,及諸龍神、犍沓(tà)和等眷屬圍遶群從隨佛,四天前導釋梵擁蓋,菩薩大士侍佛入城。 佛蹈門閫(kǔn)境界震動,盲聾(lónɡ)瘖(yīn)瘂(yǎ),被(bèi)毒病瘦,皆悉完具平復如故,箜篌樂器不鼓自鳴。佛放光明悉照宮室,城郭舍宅悉作琉璃,內外洞達莫不見佛。 佛前上殿就師子座,王及太子、國臣人民,即下飯具手自斟酌,飯食已訖便行澡水,一切人民眾坐已定。王取小机前坐聽經,佛轉法輪說不退轉,王即歡喜以衣奉佛,其價千萬世所希有,所散之衣懸(xuán)在虛空,便於佛上化成華蓋,交露七寶悉皆垂珠,從是垂珠出其光明,遍照十方無數佛土。王及臣民、後宮太子、夫人、美女合萬餘人,見是變化莫不踊躍,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百天神得不起法忍,五千菩薩立不退轉,無數千人皆興德本,壽終已後皆生天上。 佛語阿難:「是王供事五百餘佛,惠施財寶,等行慈哀,尊法不倦,是當來劫當得作佛,號名慧光如來、至真、平等正覺;是國人民及諸夫人,當承其福悉當得佛。」 王聞授決踊在空中,現身離地百四十丈,從上來下歎佛功德:「佛者,甚尊為眾作本,其德若天無所不覆。」 國人八千聞授王決,善發淨心願為菩薩。 佛說經訖,一切眾會及人非人,莫不歡喜。世尊權(quán)道,所化如是。 [7]妓女:古代称歌女,表演歌舞的女子。妓,女乐也。——《广韵》

20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