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勇:佛教简史&通识|第六节 世界佛教发展演变及简况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裴勇。欢迎收听裴勇的佛法通识课! 前面几节课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世界宗教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世界宗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佛法的背景知识。今天起我们正式进入有关佛法的内容,首先跟大家谈谈世界佛教的发展演变及现状。 大家对佛法的产生、对佛教的创立和演变多少应该有一些了解,有的看过一些佛教史的书籍,有的听过一些佛教史的讲授。但佛教史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佛教产生和演变的历史的描述主要来自于佛教界,主要是一些有修为有学问的僧人,他们总体上是站在佛教本位立场上进行考察和阐述,史料和依据基本上来自于佛教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因为印度是一个历史感很弱、宗教感极强的这么一个民族,印度几乎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不像我们中国有丰富的历史记载,比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西方也有历史记载的传统。但印度确实历史史料非常少,要不是玄奘大师曾经去印度留学,写出《大唐西域记》这部巨著,印度古代历史更是无从寻觅。印度很多历史遗迹的发现据说都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描述才找到线索的。所以对佛教史的考察,只能是以经为史、以律为史,从佛教浩繁的大藏经中挖掘佛教历史演变的线索。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印度传统是以口传为上、为神圣,以书写为下。所以包括佛教在内印度早期的经典几乎都是口传下来的,大部分的经典都没有写下来的文本形态,目前已经明确发现的最早的佛经写本是公元前1世纪才出现。所以包括佛陀时期在内的早期佛教历史更是难以找到可靠的史料依据。我们目前看到的印度佛教史基本上都是19世纪以后,从西方学者开始逐步梳理出来的佛教史,所使用的方法也是西方近现代学术考证的方法,立足的也是西方历史进化发展的观点。无法考证的或人类理性难以解释的,一般都视为迷信的和不存在的。而这种观点和方法恰恰忽视了佛法的特殊性和实证性。这个实证性不是西方经验实证主义的那个实证,而是体证,因为佛陀创立佛教,是来自证悟,而不是哲学玄想和意识思辨。而近现代以来的佛教史则多把佛教的教法教理也看成是一种发展进化的历史。所以我们看到的通常的说法是佛陀建立了佛教,开始只传讲了缘起、四谛、十二因缘等基础教法,这是原始佛教,或者有人干脆认为佛陀最初只讲了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就是原始佛教。佛灭后,弟子传承了小乘教法。后来由于观点等不同,形成了部派佛教,后来大概在公元1世纪,从部派佛教某一支中发展出大乘佛教,大乘又分化出中观、唯识等不同派别,最后在7世纪产生出密教,佛教在印度完成了其发展形态。这就是近代以来从学术立场形成的佛教史的发展演变统系,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被认为是“客观”的“定论”,这也是我们一般人能了解到的佛教发展的历史,在当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致命的问题就是:这种观点方法得出的结论认为,大乘佛法以及后来的密乘佛法不是佛陀传出的,而是后人根据佛陀的原始或小乘教法发展编造出来的,这就是近现代以来著名的“大乘非佛说”的观点,这种观点等于解构了佛陀的全体教法。甚至有人通过考证认为,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西方净土也是虚构的,佛经、特别是大乘佛经里的很多不可思议境界的描述都是编造的神话等等。这就对佛教全体教法的完整性、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性质和存续等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我们说,佛教宗派的出现时间与佛经是否佛说是两回事。我们说大乘中观派是公元2世纪出现的,瑜伽行派是4世纪出现的,这没有问题,但他们都是以佛说经典为依据归纳概括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他们新创了大乘佛法的内容。这是有区别的。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讲到,这里先提醒大家注意,就是你目前所看到的印度佛教史,需要辨别和分析,如果简单接受很可能对佛法的整个理解产生偏差。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能够适当结合佛教立场与学术研究撰写的印度佛教史几乎没有。目前看,近期出版的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纂的世界佛教通史第一卷是关于印度佛教的部分相对能够兼顾佛教本位立场的佛教史著作,可以参考。其他的近代以来的佛教史著作在具体内容上尽管也有很多合理和确切的内容,但在有些关键问题上的结论还是有待观察分析辨别的。 对于一些佛教史基本概念的认知和理解问题最大,像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小乘怎么来理解,还需要非常深入认真的辨析。很多人把小乘佛教、南传佛教当作或称为原始佛教,这是不准确的。也有只把南传或小乘佛法视为早期佛陀教法,称为根本佛教,言外之意大乘不是根本佛教、隐含大乘不是佛说、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佛教的意思,其实也是不准确的,甚至说是错误的。如果站在整体佛教的立场、或者站在大乘是佛说的立场,大乘当然是根本佛教。我们应该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佛法是一味的,佛陀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授了大小密各类教法,在佛陀时代这些教法都是并存的。由于历史的因缘,小乘佛法的内容开始比较盛行,大乘佛法后来才兴盛起来并陆续成立宗派。后面的课我们还会具体讲到这些问题。 那么部派佛教,是公元前4世纪出现,部派佛教往往一般理解成全部是小乘佛教,也不是很准确。因为在部派里很多部派都是既有小乘法内容,也有大乘法内容,是大小兼传的,比如上座部,有大乘上座部,有小乘上座部。大众部也不见得完全跟大乘相近,有一部分教法属于小乘。目前学术角度一般认为部派佛教的上座部形成了后来的小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大众部后来演化出来大乘佛教。当然这个说法还需进一步考察分析。大乘佛教派系在印度主要有三个大的发展形态:中观派、瑜珈行派、密教。小乘佛法主要讲的是解脱道,强调发出离心,证人无我,主要是自度,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大乘佛法主要讲的是菩提道,强调要发菩提心,自度度人,悲智双运,证人、法二无我,可以证成菩萨位、直至成佛。密宗则强调其为如来所宣说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自己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 所以显教一词的存在是对应"密教"而存在。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基于修行方法和传授方式上的,并没有根本教理上的区别。密教的基础也是大乘菩提道,只是在修行方法上,密教强调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广义上显教包括除密教以外的大小乘佛教。 我们再来看一下佛教的传播方向,这个相对比较明确,很多人有所了解。佛教早期主要是在阿育王时期,大约公元前3世纪,向东南亚和南亚传播,就是现在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区。公元前后,向西北方传入中亚地区,向东北方向传入了中国内地,后来又传到西藏。再从中国内地传向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近代以后,大小乘佛教分别从斯里兰卡、中国、日本等地传往欧美。 关于佛教徒的分布,美国皮尤中心有一个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佛教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大概有将近5亿人。此外,欧洲有几百万人,美国几百万人,非洲和拉美比较少,只有几十万人。但这些年通过不断增长,像拉美和非洲也佛教徒也都超过100万人。关于佛教徒人数分布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佛教徒占总人口数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蒙古,这些国家都超过总人口的80%,甚至90%,像中国台湾也超过了50%。第二种情况是,佛教徒人数虽然占该国总人口50%以下,但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这样的国家有日本、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这个统计数字中,中国的佛教徒人数占总人口18%,大概有2亿信众。第三种情况是,佛教徒占总人口50%以下,不是全国第一大宗教,但信教人数众多的,这样的国家,像马来西亚,总人口2000多万,佛教信徒有500多万,占了大概1/4,也是很多的。尼泊尔、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都属于佛教人数比较多的国家。上述加起来估计大概有6亿人,跟前面的统计数字略有出入。 欧洲和澳洲近几年佛教发展迅速,很多官方数据都比较早,已经过时了,现在据当地媒体估计,澳洲信教佛教徒增长了6%,澳洲总人口2000多万,6%就是100多万,也不少了。法国佛教徒占总人口3%,现在也将近200万。法国、德国是欧洲佛教徒人数最多的地方。印度这几十年来,动辄有数十万贱民皈依佛教,官方数字比较保守,比较早。目前绝不只这些数字,媒体估计已经增长到3.25%。因为印度人口基数比较高,佛教徒的人数应该已经达到了约4000万人。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世界佛教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下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国际性佛教组织和南传佛教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