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这本天台山传奇中记载了,自寒山拾得大师遁入寒岩后,后来拾得大师就来到了天台最早的古刹翠屏寺圆寂了。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上图横线部分:天台南山翠屏山的翠屏寺历也圆寂了一个瘦骨伶仃,面部黧黑,乱髯横生,布衲芝鞋随缘化的高僧……这独行憔悴的和尚就是拾得。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寒山、拾得大师像


拾得大师的故事

文:崇瑞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愍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日,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责其对圣像不恭,可能头脑有毛病,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赠其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执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责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僧,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果见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影视形象甚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疯狂,破我说戒。”

 

拾得见其嗔心起,即说偈曰:“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且看我叫它们出来。”

 

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

 

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一为诸佛母,一为诸佛长子,公孙二人,常在十方诸佛前,共作佛事,游戏人间,常在一起。

 

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生时便有种种神异,长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济桥下,常与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测。时人不解,笑为疯婆。

 

后有圣者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


–文摘 腾讯佛学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天台山翠屏寺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图中文字为:清传天台教观正宗六世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雪相法师与谷书记,及村干部们共同协商寺庙土地征用的事宜

谷峰书记(雪相法师右边第一位)


今年3月31号,在南屏乡乡委书记谷峰的带领下,翠屏寺恢复重建的项目又提上了议程,谷书记对翠屏寺文化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给于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并亲力亲为,多次跟县里的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县里领导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拥护。谷书记强调,“寺庙是出家人修行办道的地方,日后真正恢复建好了,也不能收门票。”这一决策,体现了谷书记对新时代旅游的高瞻远瞩,与雪相法师的建寺初衷不谋而合。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翠屏寺远景全景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翠屏寺附近进山的路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翠屏寺的临时所在(大门口)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翠屏寺的临时所在(内部照片)


普贤菩萨的化身“拾得大师”原来圆寂在这里......

翠屏寺的临时所在(内部照片)


天台山翠屏寺简介


提要:据明代传灯大师的《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也就是公元239年至253年,距今已有1760多年前,有一位称“周禅师”(天台高僧周祥)的僧人在此禅居。

……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名“净安院”。清初,净安院改名“翠屏寺”。清乾隆皇帝曾御题“翠峰皇法轮之塔”。

……

唐开元年间,翠屏寺梵域庄严,殿宇楼阁数以千计,为世所重,成为江南第一大道场,千僧云集,五佰罗汉亲临,历代帝王多有钦赐。

……

唐大中年间,一位老禅师悄悄来到翠屏寺,闭门不出。一年后,使者端着朝廷的紫衣来到翠屏寺,老禅师仍没出门接受。此时,寺僧们才恍然大悟,这位便是国清寺的住持清观禅师

……

翠屏寺何年消失,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民国陈甲林编撰《天台山游览志》记“翠屏寺,已久成墟墓也”,推算最迟的毁亡时间也在清代中期。

……

直到2013年10月,翁敬周先生和筹建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决定敬邀天台山雪相法师前来住持恢复翠屏寺日常事务,重建工作方才有所进展。雪相法师毕业于天台山佛学院,他来到这座有着近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承担起延续法脉的重任。


正文:在天台山的诗文中,“翠屏”出现许多处,有的是泛指那些翠色如屏的山峰,有的则是实有的地名。天台称作“翠屏”的地名有两处,一处是环抱桐柏宫九峰之一的翠屏峰,一处是天台南山的翠屏寺。


南山的东岭与西岭相距十多里,翠峰环抱,地势平缓,田畴平展,在两岭之间有一条古道,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古道还是很热闹,因为西岭西边的状塘、崔岙、祥和等地归南山区管辖,而南山区政府、区中学就设在东岭的前杨村。西岭这边的村干部开会、孩子上学都要经过这里。翠屏寺就在古道的北面,故至晋隋唐有“十里翠屏”之说。


据明代传灯大师的《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也就是公元239年至253年,距今已有1760多年前,有一位称“周禅师”(天台高僧周祥)的僧人在此禅居。当时在连绵数百里的天台山,只有东边的一座“清化寺”。


唐代乾符二年(875),周禅师禅居的地方开始建庵,始建者是谁?没有记载,以山如屏而得名“翠屏庵”。唐开元年间,翠屏寺梵域庄严,殿宇楼阁数以千计,为世所重,成为江南第一大道场,千僧云集,五佰罗汉亲临,历代帝王多有钦赐。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名“净安院”。清初,净安院改名“翠屏寺”。清乾隆皇帝曾御题“翠峰皇法轮之塔”。

 

宋代的“净安院”(也就是翠屏寺)是一座富庶一方的大寺院,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拥有田706亩,地182亩,山1024亩。


寺院所处之地为天台山南部九龙山麓,九峰环拱,葛玄坑、龙须坑双涧莹绕,景色清幽,远离尘扰,在明朝时期正式成为天台宗的道场。


翠屏寺所在地翠屏山海拔694.3米,寺址海拔390米,四面环山,中间地段平坦,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翠屏峡谷,地处翠屏山与幸福水库之间,是天台六大峡谷之一。翠屏山山水秀萃,双坑溪水传流,平畴沃衍,南山蜿蜒,如展屏障。人居其间,出入烟霞,但知林泉之乐,而不见尘俗之气,是堪比世外桃源的天然道场。


赵师秀(宋太祖八世孙,“永嘉四灵”之一)曾提《翠屏寺诗》云:

石岩看不见,翠色自重重。

春雨生松叶,山风响铁钟。

碑顽工废墨,草嫩绿添茸。

住院吴僧老,相迎依旧逢。


与许多天台的古刹遗址变迁的命运一样。以前的翠屏寺,却成了今天的“翠屏村”。村子就建在寺址上,有130多户,为杨姓、陈姓,砖木结构的房屋、院落,与当年的翠屏寺朝向一样,均是坐北朝南,翠屏坑日夜不停地流过村前。


翠屏寺何年消失,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民国陈甲林编撰《天台山游览志》记“翠屏寺,已久成墟墓也”,推算最迟的毁亡时间也在清代中期。翠屏寺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也没见过当年的寺僧。据传昔日辉煌的翠屏寺毁于三次大火,在老人们的印象中,翠屏寺的大殿仅存一些残墙,方方的殿基上还留有石砌的台座。殿基的一角有一口水井,从翠屏坑向北有一宽宽的台阶,上去不远,就是当年翠屏寺的山门。


如今在石砌的坑坝中,可以找出许多当年寺院的莲花石礅、石础。翠屏村的东边有一座石拱桥,称“水口桥”。“水口”的意思是从此桥出去,就是村外了。桥头立一桥碑,上刻着“民国十七年建”。



在近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翠屏寺寺僧,执守着这一片宁静的山水,演绎着佛教的一分荣光。在天台山的史志中,关于翠屏寺的寺僧,没有留下多少笔墨。


唐大中年间,一位老禅师悄悄来到翠屏寺,闭门不出。一年后,使者端着朝廷的紫衣来到翠屏寺,老禅师仍没出门接受。此时,寺僧们才恍然大悟,这位便是国清寺的住持清观禅师。这位16岁在国清出家的僧人,经历了“会昌毁佛”的劫难。唐大中年间,为重兴国清寺,他赴京都,请回了大钟、藏经。唐大中七年,天下大旱。清观禅师将寺中的粮食尽施百姓,并命寺僧们游方乞食。他自己则在禅室里跏趺入定,一直到翌年地里谷熟时才出关。台州的杜州牧将清观的事迹奏请朝廷,故有赏赐紫衣的一幕。


山门外原有一棵高高的古榧树,躯干粗壮,枝叶浓密。这棵榧树有多少年,没人知道。1957年夏天,一个炸雷击中了古榧树,树枝燃起了火,火光冲天。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大雨过后,古榧树就渐渐枯萎了。


古榧树没有了,翠屏村的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四十年后,一个夏天的中午,阳光正灿,村里人正要端起饭碗,两位戴眼镜的僧人来到这里,因为时常有僧人来到这里寻古,村里人也没在意。


僧人从包里掏出一幅图,边走边看。村民们有些奇怪,迎上前去,只见僧人手里拿着一张示意图,仔细一看,正是翠屏寺的伽蓝示意图,僧人告诉村民,这张图是从日本带回来的。他们也正是凭着这幅图追寻到这里。图上显目地标着山门口有一棵古榧树。年纪大的村民忙说,这棵榧树三十年前就遭雷劈了, 没有了。二位僧人神色有些惊异,显然对这一答案不太满意。村民们又解释说,你看,这图上的一口井还在,随后就将他们带到古井旁。这是一口方井,村民们正用竹竿勾拎上一桶水,清水在桶里荡漾着水波。僧人问:“这水还能喝吗?”村民点点头,说:“我们就是喝这里的井水。”僧人拿出钵,村民将桶里的水倒在钵中。日本为何有翠屏寺的伽蓝图?村民们至今都觉得是一个谜。


有人追溯到唐代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其弟子将图带到日本。可是又觉得不对,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山门前的古榧树就有了吗?而且鉴真和尚去日本之前的确到过天台的国清寺,可也没有记载与翠屏寺有什么关联,其弟子中没有一位与翠屏寺有过一丝丝的渊源。


天上白云飘,四周的山野一片翠绿。


翠屏寺,从寺名看出这是一处山峰叠翠、绿树掩映的佳地,就是如今来到这里,也被眼前的那分恬静所感叹。群山环抱,溪流淙淙。


寺的西面有几幢房屋,后成为一个小村,这里曾是翠屏寺耕牛憩息的牛栏间,而得名“牛栏坑”。芭蕉村,也是因为僧人种植了大片的绿芭蕉而留下的地名。


在天台山历代的史志中,“翠屏寺”只是寥寥数笔。在民间却流传着的翠屏寺传说,都与寺僧的武功有关。如方丈师父跳在箩沿上走几圈;或是将手指当犁铧,让水牛拖着在水田里耕上几圈。相传,某年的正月,寺外来了一个狮子班。班里一位武功高手背上扛着石磨,朝着大殿掷了进去,此时,殿里一位扫地小师父,将手中的扫帚一扬,就将石磨扫飞了出去。天井里竖有一根铁棒,武功高手一个个上去想显摆一番,可是谁也舞不动。一位僧人见状,上前说:“你们不肯舞,让我来。”他脱去外衫,捋捋衣袖,一下子就将铁棒舞开了。最后,寺僧将铁棒抛向空中,自己在地下打了个滚,伸手稳稳接住。狮子班的人都看呆了……

 


翠屏寺遗址上,盖起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低矮的泥屋与青砖的楼房,相互映衬,村后的山上,树木不是很茂盛,不时有裸露的崖石,对面的山峦,层层叠嶂。大殿的殿基垒得很结实,至今可以看出当年的雄姿。只是殿址上已经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长着一片又密又盛的庄稼。翠屏坑不停流淌着,离坑不远是一片浅浅的水塘,长着一块块翠翠的荷叶,几枝荷花迎风摇曳。


1958年,翠屏村在村前盖了一幢二层四合院,大门朝东,院内建有戏台,戏台对面是大厅,左右两边为二层厢房。这是生产队的集体屋。上世纪九十年代,翠屏寺修复开始有声响,翠屏寺修复委员会成立,说是外面某一大檀越,愿出资修复。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师题写大门的匾额。时不时有人赶到这里寻觅翠屏寺的古迹。


2004年2月原翠屏寺法人代表翁敬周先生成立天台山翠屏寺筹建委员会,申请改建翠屏寺,万事开头难,虽然大家众志成城,筹备工作依然是障碍重重,委员会先后延请国内外数位大德僧前来住持恢复,由于因缘不具足,十年来一直进展无望。


直到2013年10月,翁敬周先生和筹建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决定敬邀天台山雪相法师前来住持恢复翠屏寺日常事务,重建工作方才有所进展。雪相法师毕业于天台山佛学院,他来到这座有着近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承担起延续法脉的重任。


自雪相法师决定主持重建寺庙以来,一次次亲自上山与村民协商。全体村民和各位代表非常尊敬师父,一致承诺将16间社屋无偿供给寺庙使用,并拥护法师建设寺庙。


2014年5月11日翠屏寺老屋重建开工,8月11日(农历七月十六)雪相法师正式入住翠屏寺,期间正好3个月整。为了能将护持者的捐款用在实处,让其获得最大的利益,法师和参与建设的善信按最节约成本的原则,自己买料,身心立行,悉心规划老屋的重建工作。目前翠屏寺已初步“旧貌换新颜”。


(翠屏寺历史介绍部分来源于:2015-8-3孙明辉 台州资讯 中国天台新闻网)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