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启蒙钞第二册导读11–知恩报恩,功德无量


《心地观经·报恩品》谓“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


《中观宝鬘论》云:忘恩起贪着,后难获义利。


《大方广佛华严经》言:“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菩萨本缘经》言:“不知恩者,现世恶名流布于外,复为智者之所呵责,将来之世,多受恶报。知恩之人,二世安隐。非施因缘,而得自在。不修多闻,具大智慧。虽无水浴,清净无垢。离诸香熏,得无上香。离诸璎珞,得真庄严。远离所依,而得自护。虽无刀杖,人无侵者。汝当知之,知恩之人,所得功德,说不可尽。不知恩者,所得过患,亦复无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言:“当思报恩,倍令增长。何以故,以有情类,知恩报恩者,设于生死造罪业时,彼诸善根,终无散失。故诸如来,常赞报恩。呵责一切,不知恩者。”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言:“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能,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上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释氏要览》言:“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承事,不见则思惟教诫,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饮食等。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当供养父母,和尚,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何以故?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恩者。”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言:“汝等应当,知恩报恩。不知恩者,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言:“得人小恩,常怀大报。不知恩者,多遭横死。”


《灵芝观经疏正观记》言:“华严曰,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常人尚尔,况父母师长乎?”


《永嘉禅宗集注》言:“知恩者,必忘身而为法。不知恩者,必忘法而重身。葢师所说法,乃佛祖之心宗,含生之妙性。清净法身,由之以生,般若慧命,因之以长。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故恩宜知,而法宜重也。第师有多种,解行证全者,上也。有解行而无果证者,中也。有解而无行证者,下也。苟有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弟子之求师也,苟不获上中之师,则与其行也宁解。葢行在师,而不预己。解在己,而正在师。如弊帛裹黄金,不以帛弊,弃金而不取。事师亦然。不以师之凉德,而不取解也。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解行全而求师难,可必也。故雪山大士,为半偈舍全身,以事罗剎。帝释天主,为佛法折慢幢,而礼野干。古人为法尊师,忘身报恩如此。后世有志于大道者,宜以此为龟鉴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云: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