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疏广

疏广

【原文】

疏广为太子太傅,侄受为少傅。太子每朝[1],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朝廷以为荣[2]。在位五岁。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3],知止不殆[4]。功遂身退[5],天之道也。父子相随归老故乡,不亦善乎[6]?”即日俱移告病归[7]。公卿大夫设祖道[8],供张东都门外[9],送者车数百辆,道旁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泣下。广归,设酒食,请族人故旧相娱乐。或劝买田宅,广曰:“我岂老悖不念子孙哉[10]?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劝力其中[11],足以供衣食。今复增益之[12],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13],且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子孙[14],不欲益其过而生怨。”于是族人悦服[15],皆以寿终。(《疏广传》)

【注释】

[1]朝:朝见。

[2]荣:受到尊敬。

[3]辱:受到羞辱。

[4]殆:危险。

[5]遂:成功。

[6]善:美好。

[7]移:移文,古文体之一。与牒相类,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告:告假。

[8]祖道:古时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

[9]供张:亦作“供帐”,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这里指举行宴会。

[10]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11]劝力:努力,勉力。

[12]增益:增加,增添。

[13]过:过失。

[14]既:过去,过往。亡():古同“无”,没有。

[15]悦服:亦作“悦伏”。心悦诚服。

【译文】

疏广任太子太傅,他的侄儿疏受担任少傅。太子每次入宫朝见,疏广作为前导,疏受紧随在后,随时教正太子。朝廷认为他俩十分值得尊敬,叔侄在位共计五年。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功成身退,方合天道。我们一起同归故里,终老天年,岂不很好吗?”当天立即称病告假准备回归故里。他们收拾好行囊准备出门时,公卿大夫到东都门外设宴饯行,送行的车马达数百辆,道旁的观看者,都说:“两位大夫多么贤达啊!”有的人叹息感动而落泪。疏广回到故里,准备酒食,邀请族人旧友前来欢饮娱乐。有人劝他置备田产,疏广说:“我难道是年老糊涂而不顾子孙了?现在已有的田地,若令子孙勤力耕作,便足以自供衣食。如今若再置田产,反而使得子孙怠惰罢了。子孙若贤孝,多余的财产反而磨损其志气;子孙若愚顽,多余的财产反而导致他们骄奢淫逸,增益罪过,而且富庶容易招致民众的怨恨。我过去没能好好教育子孙,更不愿意今后增加他们的过失,而导致民众生怨。”听了这番话,族人于是更加心悦诚服,疏广和疏受都得以长寿而终。

【评语】

按萧何为相,置田宅必居穷处[1],为家不治垣屋[2],曰:“后世贤,师吾俭[3]。不贤,毋为势家所夺[4]。”又《后汉书》:范迁为司徒[5],有宅数亩,田一顷[6],推与兄子[7]。妻曰:“君有四子,而无立锥之地,可余俸禄,为后世业。”迁曰:“吾备位大臣[8],而蓄财求利,何以示后世?”薨,后无担石焉(见《郭丹传》)[9]。又杨震以清白吏遗子孙。古人为子孙计,何其深且远哉。疏公贤而多财数语,更千古名言。世间中人以下之子孙,受害于祖父遗产者,胡可胜道。而世之为祖父者,偏欲剥他人之脂膏,众子孙之怨毒,殆亦夙怨所结[10],有不容解释者欤?

【注释】

[1]穷处:贫瘠闭塞之地。

[2]治:置办。垣屋:有围墙的房屋。

[3]师:效法。

[4]势家:有权势的人家。

[5]司徒:古代官职名。

[6]一顷:一百亩为一顷。

[7]推与:让给。

[8]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

[9]担石:一担一石之粮。

[10]夙怨:旧有的怨恨。

【译文】

萧何做丞相,总是在偏僻的地方购置田地房产,他家的房子连院墙都没有,他说:“我的子孙如果贤德识大体,可以从中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够贤能,也不用担心这点家业被有势力的人家给抢去。”又据《后汉书》记载,范迁担任司徒时,有座大宅的面积有几亩地之多,还有一顷田产,却送给他哥哥的儿子。他妻子说:“你有四个儿子,可咱家的房子小得简直无法立足。可以留下一些钱财,也好给子孙后代的留下点产业。”范迁回答说:“我勉强混了个官做,如果贪财好货、唯利是图,怎能给后人起到道德表率作用?”范迁死后,没有给子孙留下一点财物(见《郭丹传》)。而杨震同样也只给子孙留下了清官的名声(而没有遗产)。古代的贤人为子孙后代所作的考虑和安排,眼光真是长远啊。疏广对品行与财产之间的关系的那段阐释,更是千古名言。那些眼界平凡的常人,他们的子孙因为继承先辈财富而沉沦堕落的,多得简直数不清。而世上做先人长辈的,偏偏就是喜欢夺取别人的利益,从而加重子孙背负的孽债,这实在是前世注定,不容辩驳。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疏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