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儿宽

儿宽 【原文】 儿宽受业孔安国[1],贫无资用[2],为弟子都养(供烹炊)[3]。时行赁作[4],带经而鉏[5],举侍御史[6]。见上语经学[7],上说之,迁左史,劝农桑,缓刑罚,卑礼下士,务在得人,择用仁厚士,吏民大信爱之。开六辅渠以广溉田[8],收租税,与民相贷假(谓对贫民不即征收),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9],左内史以负租课殿[10],当免,民闻皆恐失之,牛车担负,输租不绝,课更以最[11]。上由此愈奇宽[12],拜御史大夫,以官卒。(《儿宽传》) 【注释】 [1]受业:跟从老师学习。 [2]资用:钱财。 [3]都养:为人烧饭做菜。 [4]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5]鉏(chú):古同“锄”。 [6]举:被举荐。 [7]语:讲解。 [8]六辅渠: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 [9]军发:因有军事行动而紧急征发。 [10]课殿:旧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课,政绩最差的称“课殿”。 [11]更以最:(成绩)改为第一。 [12]奇:赏识,认为非比寻常。 【译文】 儿宽拜孔安国为师,因家庭贫困,没有什么钱财,于是帮孔安国弟子作烹饪的事情。时常为别人帮佣,赚钱维持生活;带着经书到田里耕种。他被推举为侍御史。给皇上讲经学,皇上十分欢喜,将他升为左史,他就劝作农事,减缓刑罚,对读书人非常礼遇,致力于获取人才,选择仁厚的有识之士,官吏以及百姓都十分爱戴他。儿宽开凿六辅渠来增加灌溉的田地,收取来的租税仍借贷给农民,所以租税经常收不上来。后来因军事需要紧急征发,左内史因他亏空租税,考定他的政绩为倒数第一,因此对他加以弹劾,论罪应当免职,人民听到消息后唯恐失去他,赶忙用牛车络绎不绝地载来租税,政绩重新考定为第一名。皇上因此觉得儿宽非同寻常,拜他为御史大夫,他最后在这个职位上逝世。 【评语】 能救民之急者,民亦救其急,所谓上恤孤而民不倍[1]。絜矩之道[2],即因果报应之义也。 【注释】 [1]恤孤:体恤孤弱的人。倍:通“背”。违反,违背 [2]絜矩: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 【译文】 能够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人,百姓也为他排忧解难。这也就是古话说的,做官的人如果怜恤老弱孤寡,百姓不会背弃他。言行的表率示范作用,是因果报应的重要内容。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儿宽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光武

光武 【原文】 光武持节度河[1],镇慰州郡[2],除王莽苛政[3],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至邯郸,或说光武曰:“赤眉在河东,但决水灌之[4],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乃北徇蓟[5]。王郎移檄[6],购光武十万户[7],光武南走,天寒,面皆破裂,至滹沱河[8],无船,适遇冰合[9],得过。未毕,数车而陷。进至下博城西[10],惶惑不知所之[11]。有白衣老夫指曰:“信都郡为长安守[12],去此八十里[13]。”光武驰赴之[14],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15]。(《光武帝纪》) 【注释】 [1]节:指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河:黄河。 [2]镇慰:安抚慰问。 [3]除:废除。苛政: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 [4]决:河堤溃决。 [5]徇:行。蓟:古州名,今天津市蓟县。 [6]移檄:公文布告。 [7]购:悬赏,购某某之首级。 [8]滹(hū)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过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至天津市,会北运河入海。 [9]适:正巧。冰合:冰封。 [10]下博: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镇。 [11]惶惑:惶恐疑惑。之:去,到。 [12]信都:在今河北邢台。 [13]去:距离。 [14]赴:前往。 [15]太守:官名。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译文】 汉光武帝刘秀持旄节渡过黄河,平定抚慰各地百姓,废除王莽的暴政,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都很欢欣鼓舞,争相杀牛送酒迎接慰劳刘秀和他所率领的军队。到达邯郸时,有人对刘秀说:“赤眉军屯驻黄河以东,只要掘开河堤用水倒灌他们,足以把一百多万敌人,都淹死变成鱼虾的食物。”刘秀没有采纳这人的建议,而是沿蓟州向北行进。王郎发布文告,以十万户侯为悬赏,要收购刘秀的首级。刘秀向南方逃遁。由于天气寒冷,士众的脸上都冻得裂开了口子,到了滹沱河,又没有渡船,恰巧冰封河面,终于得以渡过滹沱河。部队尚未完全渡河,有几辆车陷进河里。好不容易行军到达下博城西,大家又惶然失措,不知道前面该怎么走。这时一个穿着白衣服的老头上前为他们指路说:“信都郡是守备长安的门户,离这里只有八十里远。”刘秀赶忙率军奔赴信都。太守任光,打开城门出来迎接刘秀。 【评语】 光武不忍以百万之众为鱼,故滹沱河无船,河冰遂合;下博失道[1],老夫指路,虽云天命有归[2],亦帝好生之大德有以致之[3]。孟子曰:“天下惟不嗜杀者能一之[4]。”万世不刊之论也[5]。 【注释】 [1]下博:地名,见前注。失道:迷路。 [2]天命:上天的意旨。归:归宿。 [3]好生之大德:指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德行。 [4]一:统一。 [5]刊:磨灭。 【译文】 汉光武帝刘秀不忍心百万民众被淹死,所以在滹沱河,虽然没有渡船,但是河水结冰封冻(从而得以渡河);在下博城西迷路,又得到一个老人指引,虽说天意对光武帝早有垂青,(归根结底)也是他敬畏生命的功德所带来的善报。孟子说:“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真是永不磨灭的真理。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光武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公沙穆

公沙穆 【原文】 公沙穆[1],居建成山,独宿无侣,时暴风震雷,有声呼穆者三,穆不与语,有顷呼者自牖入[2],音状甚怪,穆诵经自若,终亦无他异。穆晓占候[3],迁弘农令,豫令百姓徙居高地[4]。三辅以东[5],莫不湮没[6],弘农独免。县有螟食稼,百姓惶惧,穆设坛谢曰:“百姓有过,罪穆之由,请以身祷。”于是暴雨,螟虫自销。(《方术传》) 【注释】 [1]公沙穆:字文义,东汉北海国胶东侯国(今平度市)人。 [2]牖:窗户。 [3]晓:通晓。占候:视天象变化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 [4]豫:预先,提前。徙:迁移。 [5]三辅:西汉京畿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6]湮没:淹没。 【译文】 公沙穆住在建成山,一个人居住没有伴侣,有一天暴风来袭,雷声震天,伴随着三次呼喊公沙穆的声音,公沙穆不予回答,过了一会儿喊他的人从窗户进来,声音形状都很怪异,公沙穆自顾自地诵经,泰然自若,最终也没有什么妖异。公沙穆通晓占候之学,能预知天象吉凶。后来他升任弘农令,预先让百姓迁徙到高地。三辅以东的地区,全部都被淹没。唯独弘农免遭灾祸。县内有一次出现螟虫吞食庄稼,百姓十分恐惧惊惶,公沙穆设立土坛向老天谢罪说:“百姓有什么过失,都是我公沙穆的罪过,请允许我用身体来进行祈祷。”于是天降暴雨,螟虫就自己消失了。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公沙穆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冀缺

冀缺 【原文】 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1],敬,相待如宾。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文公以为大夫。(《左传》) 【注释】 [1]馌(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 【译文】 臼季出使,路过冀国,看到冀缺耨草,他妻子给他送饭,很恭敬,彼此像客人一样。臼季和他一起回来,对文公说:“恭敬,是德行集中的表现,能够恭敬,就必定有德行。用德行来治理百姓,请君王任用他。下臣听说,一个人出门如同去会见宾客,办事如同参与祭祀般恭恭敬敬,这就是仁爱的准则啊!”于是晋文公就礼聘冀缺担任大夫。 【评语】 夫妇之间,耕馌之顷而能敬[1],则无人不敬,无处不敬矣。故君子无不敬,小人肆无忌惮。以此观人,人无遁形[2]。以此自省,可以入德。 【注释】 [1]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 [2]遁形:隐藏形迹。 【译文】 夫妻之间,即使在田间地头送饭的功夫,也能保持礼仪相亲相敬,那么这样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对待何人何事,都会保持敬畏之心。所以说君子时时处处心怀敬畏,而小人却肆无忌惮、胆大妄为。明白这个道理,再观察别人,便能看得很透彻;据此反省自己,则可以接近道德的真谛,成为有德行的人。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冀缺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宽

刘宽 【原文】 刘宽[1],华阴人[2]。有失牛者,就宽车认之[3],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送还。谢曰:“惭负长者[4],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5],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6]。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示辱[7]。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8],引躬自责。见父老慰以农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日有所化。夫人欲试宽令恚[9],伺当朝会[10],装严讫[11],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宽曰:“羹烂汝手乎?”封逯乡侯。子松,官宗正。(《刘宽传》) 【注释】 [1]刘宽:字文饶,东汉华阴人。 [2]华阴:今陕西华阴。 [3]就:靠近。 [4]负:亏负,对不起。 [5]相类:相似,相像。 [6]州里:指同乡的人。不校:不计较。 [7]蒲草:以蒲草为鞭。表示刑罚宽仁。 [8]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 [9]令:美好,善良。恚(huì):恨,怒。 [10]朝会:百官朝见天子。 [11]装严:把衣冠整理好。 【译文】 刘宽是东汉华阴人。有人丢了牛,找上刘宽的牛车来辨认,刘宽默默不言,把牛从车驾上取下来给人家,自己徒步回家。过了没多久,失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亲自送还刘宽,并叩头谢罪说:“我很羞惭,愧对长者,愿任随长者处罪。”刘宽说:“事物都有相似之处,容易认错,有幸劳烦你将牛送回来,这又何必道歉呢?”同乡的人都佩服称赞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德量。刘宽先后掌理三郡,办理政事,仁厚宽恕,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只用薄鞭轻罚,以示耻辱而已。推行政事有功,都让给属下。有异常的灾害出现,便引咎负责。见了父老,慰问乡里及农田上的事情;见到少年,则勉励他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渐渐深受感化。夫人想要试探刘宽的仁德度量,令他生气,有一次正当刘宽要赴朝会,衣冠刚刚装束整齐,便让侍婢奉上肉羹,故意翻倒沾污了刘宽的朝服,刘宽关切地问侍婢说:“肉羹是否烫伤了你的手?”刘宽后来被封为逯乡侯,其子刘松官至宗正。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宽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昆

刘昆 【原文】 刘昆[1],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反风。先是崤黽[2],驿道多虎灾[3],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虎皆负子渡河。诏问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4],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至是事[5]?”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6]。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命书诸策,累拜骑都尉。子轶,宗正。(《儒林传》) 【注释】 [1]刘昆:字桓公,东汉陈留人。 [2]崤黽(miǎn):亦作“ 崤黾”。指崤底一带。 [3]驿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 [4]弘农:古地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 [5]是事:这种事,这种情形。 [6]质讷:质实木讷。 【译文】 刘昆担任江陵县令时,县里连年发生火灾,刘昆向火磕头,大多能降雨将火淋熄或者改变风向。起初崤黽一带,驿道多有猛虎为害,因此行人旅客都不敢通行。刘昆为政三年,老虎都驮着小老虎渡河离去。皇帝召见刘昆问他:“你之前在江陵,令风向改变而将火熄灭,后来在弘农任职的时候,老虎都向北渡河而去,实行什么样的德政,才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刘昆回答说:“这都是碰巧而已。”皇帝身边的大臣都嘲笑刘昆的朴质木讷。皇帝感叹道:“这才是长者的言论啊!”于是下令史官将此事记录于简册,按其功绩升迁至骑都尉。他儿子刘轶,官至宗正一职。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昆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辟疆

刘辟疆 【原文】 刘辟疆,楚元王孙,清静寡欲,以书自娱。年八十,徙宗正[1]。子德,修黄老术[2],武帝谓之千里驹,尝持老子知足之计[3]。霍光欲以女妻之[4],德不敢取,畏盛满也[5]。宣帝立[6],封阳城侯,行京兆事[7],多所平反[8]。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9],曰:“富,民之怨也。”子孙嗣位[10],至王莽乃绝。(《楚元王传》) 【注释】 [1]徙:调职。宗正:官名。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 [2]修:钻研,修习。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西汉时期,流行黄老之学。 [3]持:遵循,秉持。知足: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 [4]妻(qì):以女嫁人。 [5]畏:担忧,惧怕。盛满:满盈,盛极。 [6]立:登位,即位。 [7]行京兆事:担任京兆尹一职。行,从事,担任。京兆,即京兆尹,京师的地方长官。 [8]平反:将冤屈误判的案件纠正过来。 [9]振:古同“赈”,救济。昆弟:兄弟。 [10]嗣位:继承爵位。 【译文】 刘辟疆是楚元王(刘交)的孙子,清心寡欲,常常读书以自娱自乐。八十岁的时候,升为宗正。他儿子刘德,修习黄老之术,汉武帝称之为千里马,时时秉持老子的知足常乐理念。霍光想要将女儿嫁给她,但刘德不敢娶,害怕福德过于繁盛完满。汉宣帝即位后,封刘德为阳城侯,担任京兆尹的职务,很多冤案在他手上被平反。家产一旦超过百万,他就将钱财赈济兄弟亲朋以及门下宾客,并说:“富贵而不知道散财,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后来他的子孙继承爵位,直到王莽时期才结束。 【评语】 按霍氏败,姻属相连坐诛者千家[1],而德以畏盛满免,岂非少欲之明效大验耶[2]?且子孙嗣侯[3],与汉终始。则谓德善用管子以与为取之计[4],亦无不可。 【注释】 [1]姻属:有姻亲关系的家族或其成员。 [2]明效:明显的效果。 [3]嗣:继承。 [4]管子:管仲。以与为取:把施舍当作获取。 【译文】 霍光败亡,他的亲属,包括与他家族有姻亲关系的,被株连处死的多达上千家,而刘德却因为害怕功名富贵过了头而逃过劫难,难道不是清心寡欲保平安的明证吗?而他的子孙却代代封侯,一直到汉朝灭亡。说刘德精于管子之术,善于把施舍当作获取,也是可以的。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刘辟疆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卓茂

卓茂 【原文】 卓茂习诗礼[1],为通儒[2],恬荡乐道[3],自束发至白首[4],与人未尝有争。初辟丞相府[5],尝出,有人认其马,茂问:“子亡马几何时?”[6]曰:“月余。”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7],默解与之[8],挽车去[9],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10]。”他日马主别得亡者[11],乃诣府送马[12],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为密令[13],劳心谆谆[14],视民如子,举善而教[15],口无恶言,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平帝时[16],天下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灾,独不入密界。光武即位,先访求茂,曰:“名冠天下[17],当受天下重赏。”拜太傅[18],封褒侯,官其二子[19]。(《卓茂传》) 【注释】 [1]卓茂:东汉儒生,南阳人。诗:诗经。礼:仪礼。 [2]通儒:学识渊博的儒者。 [3]恬荡:淡泊坦荡。 [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白首:指老人。 [5]辟:应召,应聘。 [6]亡:走失,丢失。 [7]谬:错误。 [8]与:给。 [9]挽:拉,牵。 [10]归:归还。 [11]亡者:丢失的马。 [12]诣:来,到。 [13]密:密州,今山东诸城。 [14]劳心:尽心尽力。谆谆:诚恳教导。 [15]举:推举提拔。 [16]平帝:汉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6年),公元前1—6年在位。 [17]冠:超出。 [18]官:授官。 【译文】 卓茂学习《诗经》和《仪礼》,是一位通达的儒者,淡泊坦荡喜欢圣贤之道,自从少年到垂老都不曾与人有过争论。当初被征招到丞相府任职的时候,曾经外出,有人误认卓茂的马是他所丢失的,卓茂问他:“先生的马丢了有多久呢?”答道:“一个多月。”卓茂拥有这匹马已经好几年,心里知道是这个人弄错了。却一言不发将马解下给他,牵着车准备离开之前,回过头告诉他:“如果不是你的马,希望你牵回丞相府还给我。”过了几天马主人在别处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送回丞相府,叩头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喜欢争执的人。卓茂担任密州县令,一心一意教导百姓,看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子女,提拔推荐善人,教化引导庸人,态度儒雅措辞温和,没过几年他的教化便已深入人心,以至于没有人拾取道路上遗落的财物。汉平帝时代,天下蝗虫肆虐成灾,河南二十几个县一起受灾,但蝗虫独独不进入密州境内。汉光武帝刚登上皇位,就去寻找卓茂的下落,说:“卓茂的美名传扬天下,应当受到重重的赏赐。”任命他做太傅,封他为褒侯,并提拔他的两个儿子当官。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卓茂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卫宣公、惠公、懿公

卫宣公、惠公、懿公 【原文】 卫宣公夫人夷姜生太子伋。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公说而取之,生寿及朔。宣公自以夺太子妻,心恶太子,使之齐,与以白旄,令盗遮界上[1],见持白旄者杀之。寿知之,告太子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寿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盗杀之。太子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乃以子朔为太子,是为惠公。左右公子,怨惠公谗杀太子伋而代立,乃攻惠公,立伋之弟黔牟为君。立八年,齐襄公伐卫,纳惠公[2]。黔牟奔周。惠公卒,子懿公立。好鹤,淫乐奢侈。翟伐卫[3],公欲发兵,兵畔曰[4]:“君好鹤。可令鹤击翟。”翟人遂杀懿公。懿公之立也,百姓大臣皆不服。自朔杀太子代立,至于懿公,常欲败之[5]。卒灭惠公之后[6],而立黔牟弟之子,是为戴公。(伋属右公子,寿属左公子,故左右公子,伋寿之党也。)(《左传》及《史记·卫世家》)。 【注释】 [1]遮:挡。界:边境。 [2]纳:使进入。 [3]翟:同“狄”,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之一。 [4]畔:违背,背离。通“叛”。 [5]败:破坏,废除。 [6]卒:终于。 【译文】 卫宣公的夫人夷姜,生下太子伋。卫宣公为太子伋迎娶齐侯的女儿,尚未入门,因为爱她貌美,便自己娶了她,并生下了寿和朔两个儿子。宣公自从抢夺了太子的妻子后,就十分厌恶太子伋。宣公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给他一支装饰白旄的旗帜,一边让盗匪埋伏在边界上,见到持有白旄旗帜的人就杀掉。寿知道了这件事,告诉太子伋不要去。太子伋说:“违抗父亲的命令,而求得生存,不可以。”于是前往齐国。寿盗取了太子伋的白旄旗抢先到达边界,被盗匪杀害。太子伋赶到,对盗匪说:“你们应该杀的是我啊。”盗匪于是将太子伋一并杀害。宣公于是改立子朔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惠公。左右两公子都怨恨朔向宣公进馋言陷害太子伋,自己取太子位而代之,于是起兵攻打惠公,另立伋的弟弟黔牟为国君。八年后,齐襄公攻打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黔牟战败投奔成周,惠公死后,他的儿子懿公当上国君。懿公喜欢玩鹤,生活荒淫奢侈。翟国攻打卫国,懿公想出兵抵抗,士兵抗命说:“国君喜欢鹤,可以命令鹤攻击翟国军队。”翟人于是杀了懿公。懿公即位时,百姓大臣们都不服气,自从朔杀了太子伋取而代之后,直到懿公,百姓与大臣们一直都想推翻他们。惠公的后代最终被灭了,卫国人改立黔牟弟弟的儿子即位,这就是戴公。 【评语】 卫宣以好色而夺子妇,已自沦于禽兽,以夺子妇之故,羞面见子,即令盗杀子,更禽兽不如矣。禽兽不如之人,自不能有贤子嗣之福报[1],故伋、寿两贤同死,独留不肖之朔者,宣公之恶报也[2]。朔欲夺位,而构伋[3],致两兄同及于难,实罪不容于死,左右公子逐之,是人情,亦天理也。乃齐襄亦以禽兽之人,恶伤其类,违舆情而纳之[4],致令举国不服。狄入卫无抗者,而卫几亡。然齐襄不纳朔,则终为亡人,不能施惨报于其后;纳之,而懿嗣立,狄人杀之,尽食其肉。近因虽以好鹤[5],而远因实其父阶之祸也[6]。且齐人又使昭伯烝宣姜,岂非报宣公之淫业也(狄人杀懿公,尽食其肉,见《吕氏春秋》)。 高士奇曰:宣公烝于夷姜,又纳子伋之妇,淫昏无道,史册罕闻。昭伯复烝于宣姜,而其由则齐人使之,廉耻丧矣。上烝下淫,灭伦伤化者再世,何怪桑间濮上[7],相习成风耶。孔子序《诗》,备录《墙茨》《鹑奔》诸什[8]。于《春秋》,历纪夷姜宣姜中冓之事[9],以志卫为狄灭之由。福善祸淫,其应如响。而或以懿公亡于好鹤,亦未之察矣。卫当东渡,遗民男女,仅七百三十人,国祚不绝如线[10]。非文公躬行节俭,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安能靖邢、狄之难哉[11]。夫一卫也,曩以骄淫败[12],后以勤俭兴,斯亦古今得失之鉴,而有国者所宜懍也[13]。 【注释】 [1]子嗣:儿子,指传宗接代的人。福报:福德报应。 [2]恶报: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3]构:诬陷,陷害。 [4]舆情:舆论,群众的意见。 [5]近因:直接原因。 [6]阶:由来。 [7]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这里指淫风。历代《诗经》阐释者认为“三卫之诗”(《邶风》《鄘风》《卫风》)内容多涉淫荡,斥之为“桑间濮上”之音。 [8]备录:详细记录,全部记载。墙茨:指《诗经·鄘风·墻有茨》篇,据《诗序》并毛传,卫宣公去世,惠公庶兄公子顽与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国人作此诗讥刺。后世以“墙茨”代指宫廷淫乱。鹑奔:指《诗经·鄘风·鹑之奔奔》篇,此诗也是讽刺宣姜与公子顽淫乱之事,故后世以“鹑奔”代指私奔之义。 [9]中冓(gòu):内室,指闺门以内。 [10]国祚(zuò):国运。 [11]靖:平定。邢:春秋时古国名。 [12]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 [13]有国者:指国君。懍:危惧,恐惧。 【译文】 卫宣公因为好色而抢了儿子的媳妇,已经将自己沦为禽兽一类,因为抢夺了儿子的媳妇,而羞于跟他见面,便指使盗匪杀害儿子,这种行径更是禽兽不如。禽兽不如的人,上天自然不能给他贤孝的后代作为福德报应,因此伋、寿两个贤孝的儿子都死了,唯独留下朔这个不肖之子,这是宣公的恶报啊!朔想要夺太子伋之位,而诬陷他,最后导致两个哥哥同时遇难,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罪不容诛,左右公子驱逐他,既是人之常情,也合乎天理。至于齐襄公嘛,本是禽兽不如的人,见到惠公的遭遇顿生伤感之心,因此违背民意而接纳他,护送他回国,这一举动导致卫国举国上下不服。狄人入侵卫国,而没有兵将抵抗,卫国几近灭亡。然而齐襄公若不接纳朔,朔最终是一死,不能施惨报给后代;齐襄公接纳了朔,朔的儿子懿公后来当上了国君,最终被狄人所杀,连肉都被吃尽了。直接原因虽然是因为喜好玩鹤,而间接原因其实是他父亲早就埋下了祸根。而齐国人又让昭伯和宣姜私通,这难道不是对宣公荒淫行径的报应吗? 高士奇说:宣公和夷姜淫乱,又把儿媳妇抢走做老婆,实在是淫荡昏庸丧尽人伦,史书上都鲜有这类记载。而昭伯和宣姜淫乱,理由居然是齐人逼着他这样做的,真是廉耻丧尽啊。宫廷上下都荒淫无道,伤风败俗的人横行妄为,怪不得桑间濮上之地的人们竟相效仿淫乱之风了。孔子整理《诗经》并作序,完整地收集《墙有茨》《鹑之奔奔》之类反映当时上层社会荒淫无道的篇章;在《春秋》这部书里,又详细记录发生在夷姜、宣姜身上的不可告人的丑事,用以说明卫国被蛮狄灭亡的原由。人们行善或淫乱所带来的福气或晦气,兑现得有如回声传播那样快。有人认为卫懿公是因为喜爱仙鹤,玩物丧志从而国破身亡,也是未能深究事物本源。当初卫国东渡的时候,离乡背井的男女老幼,只剩下七百三十人,可即使这样,卫国微弱的国运却像绵延的绳线一样没有断绝。如果不靠卫文公以身作则、厉行节约,选拔人材劝导农桑,促进工商发展,重视教书育人,制定国策任用能人,卫国怎能逃过邢国和蛮狄入侵所带来的劫难呢?小小一个卫国,起先因为骄横荒淫而衰亡,其后又依靠勤俭励志而复兴,这足以成为古今成败得失的借鉴,从而让后世的君主居安思危。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卫宣公、惠公、懿公

2018-12-14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卫庄公

卫庄公 【原文】 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1],被发北面而噪曰[2]:“登此昆吾之虚[3],緜緜生之瓜[4]。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公筮之[5],其繇曰[6]:“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7],乃自后踰。”十月晋伐卫,入其郛[8]。卫人出庄公而与晋平。晋立襄公之孙般师而还。十一月卫侯自鄄入,般师出。初,公登城,望见戎州,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翦之[9]。公使匠久,又欲逐石圃,石圃因匠氏攻公。公闭门而请,弗许。踰于北方,而坠,折股。戎州人攻之,公入于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10]。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卫人复公孙般师而立之。(《左氏传》) 【注释】 [1]观(guàn):古代宫门外的双阙。 [2]噪:大声喧嚷。 [3]虚:同墟,大丘。 [4]緜緜:绵延不绝的样子。 [5]筮:卜筮。 [6]繇(zhòu):占卜的文辞。 [7]阖:合,关。窦:孔,洞。 [8]郛(fú):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 [9]翦:翦除,消灭。 [10]髢(dí):假发。 【译文】 卫庄公在北宫做梦,梦见一个人登上昆吾之观,披头散发脸朝着北面叫嚷说:“登上这昆吾之墟,有延绵不断的大瓜小瓜生长。我是浑良夫,向上天诉说无辜。”卫庄公亲自占卜,繇辞说:“大国来灭,将要亡国。阖门塞洞,越过后墙。”十月晋国攻打卫国,进入外城。卫国人赶走了庄公,而和晋国媾和。晋人立了卫襄公的孙子般师为君,然后回国。十一月,卫庄公从鄄地回国,般师出走。起初卫庄公登城,望见戎州,说道:“我是姬姓,哪里能有容忍戎人在?”就毁了戎州。卫庄公使用匠人长久不让休息,又想要赶走石圃,石圃就依靠匠人攻打卫庄公。卫庄公关上门请求,石圃不答应。卫庄公想爬北墙逃走,结果掉了下去,折断了大腿骨。戎州人攻打他,他就跑到戎州己氏那里。起初,卫庄公从城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很漂亮,就命令她绞下来,作为吕姜的假发。卫庄公到了己氏那里,把玉璧拿给他看,说:“你救我的命,我给你玉璧。”己氏说:“杀了你,玉璧还能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杀了卫庄公,而把玉璧拿走。卫人又让公孙般师回来,并立他为君。 【评语】 卫侯即蒯聩,姊适孔圉[1],生悝,通于浑良夫。蒯聩以欲弑母,出奔[2],居戚。与良夫言:“使我入国,服冕乘轩[3],三死无与[4]。”与之盟。良夫与蒯聩入,如孔氏[5],迫孔悝,强盟之,遂劫以登台。卫侯辄奔鲁。孔悝立蒯聩为庄公。既而杀良夫,逐孔悝。故良夫为厉,以致被杀。 【注释】 [1]适:嫁。 [2]出奔:指诸侯或卿大夫离开自己的国家而逃亡别国。 [3]服冕:穿着冕服。乘轩:乘坐豪华的车子。 [4]三死无与:即使多次犯死罪,也会被免予处罚。 [5]如:到,往。 【译文】 卫侯就是蒯聩,他姐姐嫁给孔圉,生下孔悝后,和浑良夫私通。蒯聩因为要谋杀继母南子,(失败后)出逃,避难到戚地居住。他对浑良夫说:“如果你能帮我回国(当上国君),(我就让你)过上头戴华冠、坐驾豪车的生活,即使你日后犯下杀头大罪我也会三次免你不死。”于是两人定下盟约。浑良夫与蒯聩一同回到卫国,来到孔家,逼迫孔悝与他们签定盟约,并挟持他一起登上高台号令全国。卫侯辄逃亡到鲁国。孔悝拥立蒯聩当上国君,即卫庄公。卫庄公登位后不久(就背信弃义),杀掉了浑良夫,并将孔悝驱逐出境。后来浑良夫变成厉鬼(报复),卫庄公被杀。 ……………………………………………… 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佛法讲堂 ):【中国历史感应故事(白话)】卫庄公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