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九祖传讲义(五十三)

弟子灵辩,不觉号哭。师诃之曰:“恶魔!出去!众圣相迎,方论受生处,何惊吾耶?”

  在士衡法师的《天台九祖传》中描写这一段说:“小僧灵辩,见师气绝,号吼大叫。”灵辩以为慧思大师已经没气圆寂了,情不自禁地大声号叫哭了起来。想不到慧思大师又睁开眼呵斥他说:“你这个恶魔,给我出去!众位圣人前来迎接我,我们正在讨论将要受生的地方,你为什么要惊动打扰我啊?”

预知时至、往生西方之类的,对于天台宗祖师来说,那是小Case。慧思大师在十年前的六月二十二日就已经说:“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以后,必事远游。”而现在又正好是十年以后的六月二十二日,可谓分毫不差。至于往生的地方,那是和众位圣人开会来决定的,看看哪一个世界众生的缘分最先成熟,就先到哪一个世界去。自由自在,分身百界。要知道,象慧思大师这样的人是非常忙的,其它世界的众生都在翘首等着他去呢!

当灵辩大哭的时候,慧思大师就说他惊动了和圣人之间的讨论,这当然是一种示现。慧思大师自己绝对是不会受其影响的,但却也提醒我们普通的凡夫在临终时是最忌别人哭泣的。因为当时八识还没有完全离开这个肉体,如果有人哭泣的话,临终的人就会生起爱念,障碍他受生。据《经律异相》卷三十七经载:有一个在家居士,持戒非常精进,和一个沙门为道友。后来这位居士得了重病,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妻子在旁边不禁很伤心地哭了起来,于是就心生爱恋。死了以后,魂神随即还入于他妻子的鼻子当中,化生为鼻虫。结果他的妻子就一个劲地啼哭,停不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那个鼻虫随着鼻涕掉了下来,他的妻子这才知道原因,就想用脚去踩死它。沙门看到后就阻止了他的妻子,并告诉她说这条虫子就是你的丈夫所化生的。沙门又告诫鼻虫说:“本来在世的时候你精进持戒,死后应该是可以上生天界,得见诸佛的。就因为你临终的时候生起了一念的恩爱恋慕之心,这才化生为虫,你应该至诚忏悔才是。”鼻虫听了以后理解了沙门的意思,于是自我克责,不久命终,得生天界。

另外一个公案是光慧法师和我讲的,他说:有一个喇嘛吃素多年,临终的时候看到一头肥羊,心里就想:如果能够吃点肥羊肉,那该多好啊!结果死了以后转世为狼。可见,临终的一念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大家没有慧思大师这样的功夫,最好早作安排。

 

即端坐唱佛来迎,合掌而逝。颜色如生,异香满室。时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寿六十三,夏四十九。

  慧思大师说了灵辩以后,就端身正坐,大声地说诸佛来迎接我了,于是双手合掌而入于寂灭。圆寂以后,颜色栩栩如生,异香充满整个室内。其时间为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亦即公元577年,世寿63岁,夏腊为49腊。

夏,即夏腊,指比丘受戒以后,每年夏三月安居,其安居竟,经如法自恣即可增加一岁,谓之夏腊,又称法腊、戒腊、僧腊。然后以夏腊之多少来定比丘的坐次,谓之腊次。可见,夏腊、僧腊等都是必须经过安居才算的,而现在有些人把受戒的年数,甚至是出家的年数算作戒腊或僧腊,这是非常错误的。有些老和尚出家很长时间,也很早就受戒了,但如果没有进行安居,那么他就是零腊,按理是要走在有腊的年轻比丘后面的。(乙四南岳隐栖期竟)

 

乙五、却述行宜

初在大苏以法付顗师,后常代讲般若,至一心具万行忽有所疑。

  从这里开始一直到传文结束,都是重新回过头来讲述一下慧思大师的修行事宜,因为没有一定的时间次序,所以定科为“却述行宜”。

初,以前,一开始。以前在大苏山的时候,慧思大师把无上妙法传付给智者大师。后来智者大师经常代替慧思大师讲说大乘般若经,然而当智者大师讲到“一心具万行”的时候,心中忽然有了怀疑。

至于什么叫“一心具万行”,连当时的智者大师都不是特别明白,作为业障鬼的我们,又怎么敢随便乱讲呢?不过幸好历代祖师大德也有零散的解释,现在略加综合,试解如下: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即是刹那一念之心。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寒山子诗云:“余家住此号寒山,山岩栖息离烦喧;泯时万像无痕迹,舒即周流遍大千。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方知摩尼一颗宝,妙用无穷处处圆。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故能成立众事,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六云:“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如意珠,能够随众生的种种意愿而变现出无量的珍宝,这可以用来比喻一念的刹那之心虽然极短极促,但同样是法性的全体,具足万法万行。

当知台宗圆教行人,从名字位起就闻圆名,起圆行,故《大品》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但成在初地,究竟圆满,在于佛地。慧思大师《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云:“复次菩萨摩诃萨,以诸法无所有性,一念一心,具足万行。巧方便慧,从初发心至成佛果,作大佛事,心无所著。”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证得一心具万行呢?智者大师在《维摩经玄疏》卷二云:“若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烦恼即菩提,即是善修观也。如阴阳调适,万物长成。若巧修止观,即能一心具万行也。”所以湛然大师《止观辅行》云:“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

一般的凡夫,甚至是别教的菩萨,总认为“一”和“一切”是对立不相融的,一切具一,这好理解。但一具一切,就不好理解了,这完全是一种思议的心态在作怪。如果能把智者大师所说的如意宝珠的比喻好好领会,那么对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路就会有所契入。如《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七云:“于一心中具足横竖一切诸行,故云一中无量。而一切行不离一心,即是无量中一。”两者圆融,无二无别。

下面再举一个禅宗的公案来说明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唐朝的归宗智常禅师,因为他的眼睛很红,人称赤眼归宗。有一次,江州刺史李渤来山,“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

 

师曰:“如汝之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

  慧思大师马上开导说:“象你刚才的怀疑,那是《大品般若经》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的别教渐次修因证果之义,而不是《法华经》中圆融诸法、顿悟成佛的圆教妙义。我以前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一念相契,顿时证入佛位,一切诸法圆满顿足,历历现前。我既然已经亲身证得了,你不必有任何的怀疑。”

慧思大师的口气非常肯定,底气十足,因为他是过来人,对于其中的微细差别一目了然,所以很肯定地告诉智者大师“不必有疑”。象慧思大师这样不容置疑的回答,能当下令人疑根顿断,立生信心,“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随喜转载,普利群蒙。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明静讲堂